出於“溫故知新”和“以文養心,以善養德,以樂養生”的夙願,加之文師好友的積極鼓動,在我翻閱往昔所獲獎的文章與作品時,一種選編和出版文集的激情與動因,便油然而生。
我清楚,無論時光如何流轉,不管時代如何遞進,人們心底對真善美的向往是一致的,對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是永恒的。而對真善美的崇尚與敬畏之心,讓我完全抱著一種神聖感來從事對每一篇獲獎文章的重新審視:從詩歌到散文,從感悟到評論,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考,從主題性創作到個性追求,其履曆印跡,有我個人成長的獨特閱曆,也濃縮了我們共和國繁榮奮進的不同時期的曆程——既是我個人獲獎文章的薈萃;更是時代進步的客觀記錄;既是我個人凝重思考的結晶,更是重大事件的真實見證。
人們需要憶起——以填補感情曆史與記憶的空白;人們需要遺忘——是為了不失榮譽的懺悔與寬恕;人們更需要總結過去和重建曆史——以支撐和夯實未來人生豐碑的基座。此時此刻,這不經意的回首,實際上是對過去與現在的對視;同時,為了將那些值得珍惜的東西,推陳出新,以彌補今天的不足與匱乏;更想從往昔的印記中,再現一幕幕值得複述的故事,給自己欣賞,與讀者分享,進而成為從曆史引出並經現實過濾的一種精神珍藏。
獲獎文章雖屬過去,但我用渴望蔓延的激情文字,記錄與反映偉大祖國在經濟社會的建設發展中最前沿、最先鋒的客觀走向,同樣渴望用我情感的心靈,去感受和抒發在生命曆程中最真情最感動的生活記憶,若把它出版文集,並由此憶起那些曾經相遇、相識、相知,並曾關心和支持我的師長與同人們;能再現那些芬芳綻放的花朵,盛開在我往昔歲月中令人難忘的那些時刻;能聯結和認知一批“愛,永遠是生活中沸騰的海”的讀者朋友,我堅信,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深知,盡管把過去的獲獎文章出版,不是什麼創作,可是我更知道,有了匆忙行程中的細膩回味與咀嚼,人生才有韻味,生活才更美好,才能珍惜由回味帶來希望的堅強和堅強的希望。
文集選編的獲獎文章,適當考慮了時代或年份的分布,即我所經曆的各個時期與年代的代表,以表示對每個時期的曆史事件的關注與審視,以記錄時代與曆史的印記符號。
不錯,編選本文集,是我人生中難忘的一段快樂時光,是對我寫作經曆的回味與明天重建的開啟。回首間,聞到筆墨鉛字那一縷縷淡淡的幽香,穿透悠悠歲月,複活沉睡的崢嶸歲月的情結和淡泊的靈性,分享那“回頭一望是風景”的愜意和充實豁達的美好,一種人生的驕傲與自豪感便由然而生。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過獲獎文集這一載體,讓我憶起往昔培養與關心我的師長和朋友們,讓我倍惜人世間那真誠、真心與真情!假如閱讀本書可以成為讀者朋友一段愉快經曆的回眸,能讓我記起關心、關愛、關懷我的那些部隊首長、戰友,如沈陽軍區司令部直工部副部長李雲龍,幹事張哲、王明芳;81852部隊政治處宣傳股長李國棟,幹事陳連慶、李樹軍、王剛,二營教導員高文忠、副營長杜成滿、幹事郭洪源、助理宋春富、放映員韓永躍;一連指導員崔玉華、副指導員班毅,班長王敏、潘林;81831部隊政委邢誌安,政治處主任王新民,幹事林軍、李忠樸、史家傑;《解放軍報》記者王文傑、趙險峰、汪涇洋;沈陽軍區政治部文化站政委史萬才,幹事劉國彬、金東平,哈爾濱分站站長陳尊山,幹事馬德仁、常恩才;總政治部文化部處長明振江、馬維幹;北京電影學院文學係教授倪震、王迪 、鄭文玲及同班同學屈軍強、劉川屏、冉平等;黑龍江省軍區政治部宣傳處處長湯寶華、幹事張寶印,《哈爾濱日報》文學部主任劉向宏、記者崔崴,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孫莉,特別是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黑龍江省文學院教授、一級作家、著名詩人中流,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鳳翬以及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領導及同事,他們對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尤其在業餘寫作上的精心指導、耐心幫助的那事、那情、那景,讓我學會珍惜、懂得珍愛,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曆史盛載精品,藝術隻承認一流。文集中的一篇篇拙文,雖算不上閃爍光芒的傑作珍品,但,我也要把它作為自己最珍貴的禮物,驕傲地捧出我在往昔歲月裏彌珍的“哈達”,獻給我每一位親愛的讀者朋友,並誠懇地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作者 2010年3月於哈爾濱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