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濃墨重彩駐芳華(1 / 1)

楊紅光

欣悉黑龍江省業餘作家、現任省行辦公室副主任喬士成同誌的三本文集《感恩歲月》、《絲路花雨》、《心海放歌》即將出版,這是全省文學創作的一大收獲,更是我行企業文化建設上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我由衷地為他高興,為他祝賀!

銀行作為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中,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因為,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影響和推動下,企業力的競爭逐漸上升為企業文化力的競爭,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擁有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伴隨改革發展日新月異的步伐,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無論在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及文化建設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由於工作關係,我在重抓全行經營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同時,也關注著全行企業文化建設日益興盛所出現的新氣象。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我行在文化藝術領域湧現出一大批業餘作家、攝影家、歌唱家、畫家和書法家等優秀文化使者,正是他們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功能作用,為助推全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乃至在中國銀行的發展史上,作出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積極貢獻。

文學寫作是一種高尚的創造性精神勞動,它的高尚就體現在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上。文學創作跟公文寫作截然不同,如果沒有創新性和獨特性,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就會相當有限。然而,士成同誌對業餘寫作情有獨鍾,把業餘寫作作為一種崇高愛好、一種社會責任和一種人生追求。他明確“發展圖”,製訂“時間表”,打好“攻堅戰”,充分利用班餘的閑暇時間,暢懷思路,孜孜以求,筆耕不輟。值得一提的是,他麵對多種題材,敢於挑戰自我,不但作詩歌,搞散文,還緊跟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抒感悟,寫評論,向讀者捧出一篇篇具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的優秀佳作。讀者可從中看到士成同誌對寫作、對人生、對藝術、對社會的思考和見解。他出版的詩歌、散文、感悟、隨筆等多本文集,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並被省市和國家圖書館收藏,流芳百世,慰讀後人,實為可喜可賀。如果說,寫作是太陽底下的一種最光輝的勞動和最有意義的工作,那麼,文化創新、精神創造,則是人類最崇高、最神聖的一種職業了。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機遇、挑戰和名利誘惑並存的時代,士成能夠堅守內心的文學守望、執著探索人類的精神空間,捕捉書寫生活中的不朽精神和亮點時尚,這不是惻隱之心,而是政治責任;不是名利使然,而是價值取向;更是一種高尚,一種素質和一種偉大。

表達讚許不難,可拿出值得讚許的作品,卻十分不易。士成同誌在繁忙工作之餘搞創作,就不得不耕作於子夜燈下。業餘寫作,需對每一篇,每一句,每一字,常常是顛來倒去,易之再三;文學創作需有觀察的細膩、思考的嚴謹,還要高於生活的藝術表現,力爭在千八百字的短文裏,表達思想,舞出優美,體現創意,其勞作與甘苦可想而知。

無論讀先前出版的《唱給母親》、《駕馭心情》、《聖潔之愛》,還是新近出版的這三本文集,士成的文章,不僅語言優美,文筆高雅,情真意切,而且簡潔明快,秀外慧中,至理深刻,很適合當今快節奏生活閱讀的需求。他的文章短小雋永,雖不能說字字珠璣,但大多數文章可讀、耐讀,都是痛快淋漓,讀後回味無窮,像春風化雨般進入眼簾、沁入心扉,是讀者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更是美感欣賞的一種體驗。

古往今來,那些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者,固然令人仰慕,但做不成“師表”、“楷模”的完人,我想,能像士成同誌那樣不事張揚地謙虛做人、筆更作文就令人羨慕了。士成對人和,對友誠,他不上浮華,做事嚴謹,把寶貴的業餘時間,幾乎全都用於潛心寫作,他是既重文品又重人品的人,可謂誠於“立德”。

曆史經驗一再證明:一個人在精神上的鍥而不舍,在文化與思想上的不斷創新,他的日子就格外地燦爛,他的生活乃至生命就會多姿多彩。我一直主張,每一位有出息、有作為的青年員工,不但要在工作愛崗上追求卓越,更要在文化建設上碩果累累,成為開口能講、提筆能寫、動手能幹多才多藝的複合型人才。這不僅是新時期企業進步和文化建設的要求,也是國家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應吹天上律,不使塵中尋。”唐代詩人孟郊對仙鶴的禮讚和精神追求,應成為我們從事文學創作的圭臬。希望士成同誌以及全行所有的作家藝術家們,奮勉自勵,創作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我相信,隨著士成同誌的奮力攀登和不懈努力,他的為文創作一定會有新跨越和新收獲。

2010年3月於哈爾濱

注:作者係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