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附錄:NLP術語(2 / 3)

後設模式:一套獲取語言信息,把人們的語言和語言表達的體驗反複聯係的工具。

後設程序:一種心理層麵的程序,決定我們如何整理、指向和分類經驗。後設程序比特定思考策略更來得抽象,並定義我們對特定議題的一般策略,而不是思考程序的細節。

問題空間:問題空間是由創造或是貢獻此一問題的實體或非實體要素所定義。解決方式來自資源和選擇係統的“解答空間”。解答空間需要比問題空間來得廣,以產生適當的解決方案。

自我認知:“我們是誰”的感覺。我們的認同感覺組織我們的信念、能力和行為在單一係統中。

設定經驗擎:連接內在反應與外在啟動的過程,如此一來可以很快速、有時是隱性地再進入此反應。設定經驗擎過程可以是視覺(就像是特定手勢)、聽覺(使用特定字眼及音調)以及觸覺(摸手臂或是將手放在某人肩膀上)。設定經驗擎的標準有感受的強度和純度、感受的高峰時機、經驗擎複製的正確性。

聲音質量:在溝通和影響上第二重要的方式,研究顯示其占溝通影響的38%。

表象係統:在心智上傳達信息到五種感官係統的方式,這五種感官係統分別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

表麵結構:用來代表或描繪儲存在腦中的實際主要表象的語言。

刺激反應:經驗與其之後所謂反應間的關聯。埃文·帕羅夫展示自然學習過程,他將鈴聲與狗所分泌的唾液關聯在一起。

重新構架:改變一個陳述的相關架構,以賦予其新意。

參考架構:是一個人生活故事中的經驗總和,也是從所引導用的其他表象中最完全的表象。例如,深層架構便是表麵架構的參考架構。

親和關係:信賴、和諧及合作的關係。

結合狀態:就像在記憶中,從你眼中看出來,聽到擬所聽到的,並感覺好像你是真的在那裏一樣,這稱為結合狀態。

假設前提:基本潛在的假設,但是需要另一個表象之合理。在語言係統裏,一個句子必須是真實的,以使其他句子合理。

脫離當下:在自己時間線的當下之外,如冥思、神遊物外。

“假如”架構:假設某事已經發生。以“好像”事情已發生來思考,運用心智突破表麵障礙,來激發具有創意的問題解決方法。

偏好係統:一個人意識思考並組織其經驗使用最多的表象係統。

深層結構:人們用來組織並引導其行為的感官地圖(意識和潛意識)。

解讀線索:人在複雜行為中顯示他正在使用的表象係統。典型的解讀線索包括眼球移動、音調和速度、身體姿勢和呼吸形態。

米爾頓模式:後設模式的反向模式,運用人為的模糊語言模式來探索另一個經驗,並進入潛意識的資源。根據米爾頓·愛瑞克森所使用的語言而來。

相關性詢問:詢問一個特定陳述或是行為如何能幫助實現既定目標。

感官敏銳度:學習將我們從世上所獲得的感官信息做更細微和有用的區分過程。

內在表象係統:我們創造的信息模式並儲存在心智中,它綜合圖像、聲音、觸覺、嗅覺和味覺,是我們儲存和編碼記憶的方法。

認知角色位置(perceptual positions):特別認知或是觀點。在NLP中有三個基本位置能夠接受認知特別經驗:第一種位置有關以第一人稱觀點,通過自己的眼睛來經驗某事;第二種位置指他人的觀點,設身處地來經驗某事;第三種位置指以退回一步,從抽離的觀點來認知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結構完善情況:必須滿足,以便產生有效且符合實際成果的狀況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