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經濟正當時(1 / 1)

生態經濟正當時

卷首語

全國每年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給國家經濟社會帶來多少損失,記者手上沒有確切的數據,但許多專家學者告訴記者,如果統計出來,這個數字肯定是驚人的。雖然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口號已經喊了好多年,但收效甚微。

三十多年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方式阻礙了我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步伐,資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製約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首先要解決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問題,在全社會形成生態經濟的理念。

所謂生態經濟問題就是在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係統和經濟活動的各種相互關係和狀況。根據學術界的定義,生態經濟是以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生態學原理、市場經濟理論和係統工程方法,達到經濟和生態的雙重良性循環,建立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現代社會體係。生態經濟的實質是在保證自然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在生態係統可承受的範圍內發展經濟、擴大經濟的再生產過程,建立一個資源配置合理、經濟實力增強、產業結構優化、自然環境良好的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係統。

雖然我國在循環經濟利用和資源節約方麵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整體上看,能夠提供的成熟的生態技術還遠遠不夠。這主要是由於基礎性研究欠缺,缺乏跨學科交叉的係統研究,基礎數據積累不足,缺少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技術與設備等原因。盡管國家出台了一係列生態保護方麵的製度安排,很多城市在治理方麵投入了大量資金,但這種措施卻無助於整體問題的解決。因此,修補式的“末端治理”方式很難使經濟與生態的矛盾得到根本有效的解決。

一個符合生態經濟要求的社會係統必然是可持續發展的,如果缺乏市場機製的正確導向,就會造成產業的不協調發展,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因此,推行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應該克服傳統的粗放式經營生產過程對環境和資源的損害,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雙贏,變黑色工業為綠色工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絕不走“先汙染後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

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實踐,就是生態經濟最完美的注腳之一。因此,要鼓勵引導全社會的力量,尤其要鼓勵像葛天再生、浩昌環境這樣的民營企業去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循環經濟,宣傳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