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愛心”
愛心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有愛心的人,自己的心靈也會得到充實、純潔。
善良和愛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隻知道接受別人的愛,不知道以同樣的愛心去對待別人,長大後有可能成為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一個感情上的“白癡”。自私、狹隘、偏激、甚至冷酷、殘忍也許會伴隨一生。
現代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長隻要有能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隻要孩子快樂開心,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愁吃,不愁穿的貴族生活,殊不知,這樣會害了孩子。
報上常有登載,子女不願贍養含辛茹苦把他們帶大的父母,有的甚至把孤寡老母趕出門外,以乞討為生……這令人心酸的一幕幕,無不讓人想起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對孩子溺愛,寧可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的無理願望。當孩子習慣於這種特殊待遇,對父母或旁人的這種犧牲精神就感到理所當然。他們不會感到良心上過不去,更不會去關心他人,而隻知道蠻橫無理,自私自利。
5歲的尼娜看見媽媽在家裏忙來忙去,便問:“媽媽,你在做什麼?”媽媽說道:“我正為隔壁的史蒂芬太太燒一盤菜。”“為什麼?”媽媽告訴尼娜:“因為史蒂芬太太失去了女兒,心裏非常難過,我們應該幫幫她。”媽媽又對女兒說:“尼娜,媽媽因為有你而感到幸福,那你說失去了女兒的媽媽會是什麼感受?”尼娜認真思考母親意味深長的話。第二天,尼娜敲開了史蒂芬太太的門。“有什麼事?”史蒂芬太太問道,尼娜說:“史蒂芬太太,我知道您現在還在難過,以後我可以做您的女兒,讓您的心早日痊愈”說著,尼娜拿出了一個OK繃帶,“粘上繃帶,心就沒那麼疼了。”史蒂芬太太接過繃帶,破涕為笑。她彎腰擁起尼娜,淚眼盈盈的說:“謝謝,親愛的孩子,你幫了我很大的忙。”史蒂芬太太接受了尼娜的善意,她買了一個畫框,把尼娜的OK繃帶放在畫框裏,每次看到它都感到寬慰。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的舉手投足都會影響到孩子,沒有什麼比言傳身教更有說服力。教育孩子理解他人,禮讓他人,處處為他人著想;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思想,學會寬容和謙讓,在強調自己的利益時,更是要考慮到他人的利益。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讓他們懂得付出,懂得在接受別人愛的同時去愛別人,愛社會。貝時璋在回憶自己生活之路時,言語中無不充滿了對自己父母的感激,他說自己是把母親為人寬容厚道的精神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鬱達夫小時候家境貧寒,學習成績很好,在縣城小有名氣,在老師與同學的榮譽與讚揚之中,虛榮心漸長,開始注重打扮,一次開學,鬱達夫看到別的同學都穿了皮鞋配校服,非常顯眼,自己隻能穿布鞋,於是問母親要皮鞋,母親對孩子的要求感到很為難,卻也沒有說什麼。畢竟,這個要求在一般家庭中並不算過分。家裏原本債台高築,不能再借錢,不過,為了滿足兒子的這個要求,無奈之下,母親想到了“賒賬”。但是她帶著兒子走了一家又一家鞋店,都碰了壁。鞋店老板先是笑臉相迎,而當他們一聽到要“賒賬”時,立刻翻起了白眼,收起皮鞋,不予理睬了,甚至有的還要說幾句風涼話。受到這樣的冷落,誰心裏也不好受,可誰願意對一個貧寒人家放賬呢?母親的眼眶浸滿了淚水。這時,鬱達夫看著母親花白的頭發、粗糙的雙手,非常慚愧,他無言以對,低下頭,拉著母親轉身而去。
回到家裏,鬱達夫的眼前浮現著之前買鞋的情景,心裏感到非常失落,卻也無可奈何。不一會兒,他聽到有人下樓來,抬頭一看,他愣了:隻見母親手裏拿了一包衣服。鬱達夫問:“娘,你拿這些衣服幹什麼?難道……”母親歎了口氣,說:“沒有別的法子了,賣了給你買鞋,隻能把這些衣服送進當鋪。”這時,鬱達夫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淚水一下子湧了出來。他難過、內疚和後悔,恨自己不懂事,讓母親如此為難。看著母親蒼老的麵孔,鬱達夫深深的理解了母親,懂得了生活的艱辛。他一下子投進了母親的懷抱,緊緊抱著母親,哭著說:“娘,你別去了,我不要皮鞋了!”母親站在那裏,也禁不住留下了心酸的眼淚。
家長都是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感染或教育孩子。父母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艱辛,在潛移默化之中在影響著孩子。讓孩子理解他人,並且自己身體力行,這才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
如果您是一位家長,如果您正在讓自己的孩子“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請允許他去做一點點家務吧,全麵發展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您是希望孩子將來習慣於家庭給予的一切,還是希望他將能自食其力,獨立生活?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被人談及時,以“自私、冷漠、殘忍”等等諸如此類的損言以冠之?孟子有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愛心,他人,不言而喻。
以身作則,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孩子這一優秀品質時,父母應做到以身作則。
家長的行為可以影響到孩子的價值判斷,當要求孩子應該做什麼或不應做什麼時,要先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合理,三思而後行。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才有說服力。在孩子麵前以身作則,才能養成孩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毛澤東非常敬重她的母親,她的教育對毛澤東的品格有很大影響。毛母文雖然沒有念過書,但她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懷有一顆慈悲、平等、樂於助人的仁愛之心。她對貧苦人富有同情心,經常瞞著丈夫給貧窮的鄉親們接濟糧食。每當饑荒時,她都布施乞討的窮人。毛澤東有個堂叔家境很貧寒,毛父想低價買下他的土地,卻遭到了母親的堅決反對,並且她常偷偷帶著毛澤東去接濟這位窮親戚。母親這種樂善好施的美德對毛澤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他自幼就同情弱者,養成了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
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於中心地位,家裏的大小事情往往以孩子為軸心,忙得不亦樂乎。孩子缺乏關心他人的意識,隻知“自我”,這對其健康發展十分不利。父母平時應注意自己的行為,為孩子營造一個仁愛的成長氣氛,在孩子的心靈播下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種子,是培養他開朗、寬厚、善良性格的重要基礎。
助人為樂,首先要教育孩子幫助家人,如父母、外祖父母等。比如,家長下班回來,孩子要主動問好,備茶遞水;大人休息時,孩子動作要輕,不要打擾。隨著年齡的增長,要注意幫助自己周圍的人。鄰居老奶奶需要送信,叫孩子主動幫忙送去。在公共汽車上,要告知孩子將座位主動讓給老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當同學或朋友生病時,要主動探望;有困難時,要主動幫助。他們在幫助別人當中,豐富了感情,也認識到自我價值。
其次,家長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在集體活動中,孩子可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結識夥伴、培養廣泛的興趣,並在集體活動中彼此互相幫助。家長要善於在集體活動後與孩子談心,有意識進行集體主義教育,讓他們關心集體,為集體辦好事。當孩子有為集體服務的願望時,家長要積極鼓勵,切實幫助,有物有錢可適當讚助。同時要教育孩子在交往中誠懇待人,做一個別人信得過的人。要讓孩子懂得,遇事為別人著想,當自己有困難時,別人也同樣會關心幫助你的道理。在與夥伴的交往中,孩子會得到心理的滿足,從而產生追求交往合作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