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體育多維化生態教學發展內涵研究(1 / 3)

高校體育多維化生態教學發展內涵研究

問題探討

作者:李林

摘要:借鑒生態文化這一理念,對高校體育教學發展進行研究,旨在在高校中提倡生態體育教學模式,打破傳統體育課的束縛,將人、體育與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生態意識,進而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給與啟示。

關鍵詞:高校;體育生態教學;內涵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21

生態理念是全球化發展下的一種新的世界觀,這種生態理念著重倡導人與環境、自然的和諧發展。體育作為人類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斷地創造環境、融合環境,通過與外在自然環境的融合過程中人類不斷地進行個體生理與心理環境的調節,進而形成完整的生態係統。學校體育作為體育中的重要一環,作為人類體育培養的重要單位,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責任。學校體育的生態性要求應與現行素質教育並行,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大學生體育活動的生活化和提升大學生人文內涵,既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現代社會適應能力,又要保持高校現行體育生態係統的動態平衡。充滿人文性、自然性、和諧性是高校體育生態性特點,也是其基本內涵,其核心內涵。體育生態教學是體育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體育生態係統是整個教育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體育生態係統運行效果的好壞會對整個教育環境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教育整體成果。

現代體育是伴隨人類社會與文明進步而發展起來的,它是人類特有的行為和文化現象。作為一種積極的人類行為和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對整個人類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依附於西方社會發展的現代體育,不可否認的帶有一些西方文明不良特點,現代體育同時麵臨著經濟、政治、文化、科技、道德等方麵的壓力,運動主體的異化、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體育人文精神弱化、傳統體育項目減少等不良後果,嚴重影響和製約了現代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生態世界觀正是從最廣泛的意義上把握科學與人類生存狀態的關係,提供給我們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以此來抵消現代體育帶來的不良“異化”。因此,以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審視和建構新時期學校體育,賦予學校體育以生態性成為必然。

1 現代高校體育生態文化的缺失

1.1 體育生態主體人性化的淡漠,教學“人”與“物”的相割裂

長期以來,中國體育教育習慣於關注抽象的群體價值,而對個體需求的人文精神常常是缺乏尊重,學校中體育教學成為一種嚴肅的教育方式。在社會本位工具理性的控製下,學校體育更多表現在:體育的休閑娛樂特性被抑製,而傳統私塾式的教學方式得以延續,學生的關愛得不到應有重視。追求整齊規範標準化而形成枯燥乏味的機械式體育課;通過單一教學使學生運動技術和運動能力獲得提升,而忽視學生內在生命價值;片麵要求體育教學的外在價值(如功能價值、社會價值)而忽視內在價值(如理想價值、個體發展價值等)的傾向;體育教學中師生缺乏平等對話和交流。體育無“人”現象,是學校體育以物為中心、偏離以人為中心的根本表現[1]。體育本身是一種遊戲,體育教學應該是在一種身心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完成,這才有利於體育運動的開展與發展,才能讓學生形成可持續性的興趣,而現在大多數機械式的教學容易把學生當操作對象,致使學生的本位思想缺失,對終身體育思想形成極大障礙。

1.2 體育生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