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學則已,學則必精(1 / 2)

康熙教子經

凡人讀書或學藝,每自謂不能者,乃自誤其身也。《中庸》有雲:“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實為學最有益之言也。

譯 文

人無論讀書,還是學習什麼技藝,都會感覺到,自己不能學會,這其實是自己耽誤了自己。《中庸》中說:“不學也就算了,如果學了學不會,就不要半途而廢。別人學一次能會的,自己就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能會的,自己就要學一千次。如果自己當真能夠做到這樣,即使愚笨也可以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能剛強起來。”這些言論對治學的確有很大的益處。

成功教子黃金法則

在人生的整個過程中,無論是自己學習研究,還是教育孩子,都必須集中精力,專心致誌,博中取精;絕不能心猿意馬,朝三暮四。應該如北宋詩人林逋所說:“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寒暑之切膚。”隻有這樣,才能做到“不學則已,學則必精”,取得較大成績。

章學誠(1738—1801) 是中國曆史上著名思想家和史學家,字實齋,號少岩,浙江會稽人。章學誠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轉衰的乾嘉時代。其父曾作過湖北應城知縣。青少年時代,章學誠勤學不輟,然不喜作科舉文章,願聞經史大義,並能在學習中提出獨到見解。成年後,他兩應鄉試不中,於28歲時拜內閣學士朱筠為師,因遍覽群書,與當時海內名流討論學問。

幼年時期,為了加強對兒子章學誠的教育,父親為他延請了擅長舉業的應城塾師柯紹庚。“十四受室,尚未卒業四子書”(《章氏遺書》),記載了他在應城入塾館求學的情況。柯紹庚是一位治學嚴謹的鄉儒,他對章學誠要求頗嚴,但天性欲“窮古今之變”的章學誠對每天繁重的課業頗為傷神,開始時他並不太喜歡習作應舉之文,而喜歡泛覽群書,興趣漸漸趨向於史學。在塾館,他曾試圖取材於《左傳》、《國語》等書,改編成紀傳體史書,名曰《東周書》,這是少年章學誠第一次涉足於史學。他從此竟樂此不疲,嚐試編纂史類書達三年之久。

在父親的影響下,章學誠不僅自己治學嚴謹,而且要求子孫也這樣做。在一封給家人的信中,他這樣寫道:“為學貴在專門,見識必須堅定,要能卓然自立,不可三心二意。至於功夫氣力用在什麼地方,必須與自己的精神興趣相符合,所謂高興去做就能成功,不高興去做就不能成功,就是這個意思……一尺長的棰子,每天截取它的一半,終身都用不完。專心致誌於一個方麵,沒有變化,不僅興趣容易枯竭,力量也容易感到不足。但是,用功的方法雖然可以不斷變化,而學識必須堅定不移,就像走遠路的人,走法可以隨自己決定,而方向則是在出門之前就已經定好了。”

章氏在這封信中,強調一個人如果要治學有成,必須做到“不學則已,學則必精”,要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精專”的目標。興趣是成功的動力,它可以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望。有了堅定的目標,方法則可以靈活多樣。

無獨有偶,近代偉大的愛國者林則徐,對兒子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除誦讀作文外,餘暇須批閱史籍;惟每看一種,須自首至末,詳細閱完,然後再易他種。最忌東拉西扯,閱過即忘,無補實用。並須預備看書日記冊,遇有心得,隨手摘錄。苟有費解或疑問,亦須摘出,請姚師講解,則獲益良多矣。

林則徐在諄諄告誡次子聰彝:除了誦讀經書學習寫作之外,有空應該披覽史籍;隻是每看一種,必須從頭到尾,仔細讀完,然後再換其他的種類。最忌諱東拉西扯,讀過即忘,一點用處都沒有。並且還要預備讀書日記本,遇有心得,隨手摘錄。如果有費解和疑問的,亦應該摘抄出來。請姚瑩大師講解,收獲就會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