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這本書寫的東西我的確很喜歡,不過我更想了解的是,怎樣才能把孩子(不是我自己)培養成積極向上、全麵發展而且心靈純潔的人。”說這話的是一位父親,是專程上門來對我們說這番話的。這位父親最近參加了我們舉辦的一次家長座談會,話中提到的,正是我們當時在撰寫的新書,也就是現在這本—《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們知道,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以後,許多家長會跟這位父親一樣,有類似的想法。

我們3個人上班的地方全名叫“明日之星輔導中心”,是一所“家長谘詢”機構,專門針對那些關注子女成長但又滿腹疑問的家長。比如說,最近中心就來了一對夫妻,滿麵愁容,在我們麵前一坐下來,丈夫便開口說道:

“我們家女兒今年10歲,是那種比較難對付的孩子。隻要我們沒滿足她的要求,她就開始大喊大叫,凡事都要按她的想法來,否則就把家裏鬧個天翻地覆。我們帶她去看過兩個心理輔導師,還做過專業治療,不過今天就我倆過來,因為我真的覺得,以前我倆是把責任往外推,老想著找個人管管女兒,管好了再還給我們。現在看來,我倆可能也需要幫助了。我自己嘛,已經很不耐煩了,老對她發火,其實是不應該的。我是這樣想的,假如我們做父母的能改善改善,女兒大概就不會這麼過分了。”

在我們中心,像這樣的父親可以說是越來越多了;他們都明白孩子在跟自己對抗,也知道孩子逆反是有原因的,父母自身也是問題的一個方麵。的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自身的問題——也許後者才是更重要的環節。

最近我們算了一下:3個人加起來,我們已經在家庭教育這行做了75年。不過,戴維和賽西總是說,“這些年的事大多是梅麗莎做的,她是我倆的老板”。1985年,梅麗莎創辦了“明日之星輔導中心”,之前她在納什維爾的一所學校裏幹了好多年,一直負責青少年指導和心理谘詢工作。至於戴維,1995年以來就一直負責男孩的心理輔導工作;賽西呢,則是從1993年開始負責中心的女孩心理輔導工作。

大家也許聽說過“明日之星”吧。這是位於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一家心理輔導機構,主要針對5~18歲的少年兒童,為孩子們提供單獨和集體形式的心理輔導,同時也定期舉辦一個名為“希望之城”的夏令營活動。“明日之星”有別於其他的心理谘詢機構,有何區別呢?這裏轉述社區一名孩子的話,他是這樣說的:“我不是去‘明日之星’接受輔導的,我是去跟他們討論問題的。”

我們經常在國內的社區和學校巡回演講,每次一開場,總要給聽眾講清楚—我們並非專家,每天能遇見各年齡段的孩子及家長是我們的榮幸,因為我們從孩子和家長身上學到了很多,經過反省、經過思考,我們才能將學到的東西反哺給聽眾。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發現,年輕一代的父母正在經曆一些改變,他們不再總是一門心思地想要改變子女,他們認識到自身也需要學習和改變,父母需要與孩子共同成長。正如美國最有名的女人希拉裏·克林頓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我們有理由認為,本書的讀者也是這樣的家長,因為無論如何,大家選擇並閱讀了這本書。作為心理輔導師,我們相信,今天的家長身上所發生的變化將會給他們的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

其實,我們真正想做的,就是和父母一道坐下來,共同傾聽他們及其子女的故事。我們希望各位父母走入我們的辦公室,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我們3個人的辦公室各有不同:梅麗莎坐的是一把安樂椅,房間裏的色調是黃藍搭配,既讓人眼前一亮,又令人放鬆和寬心;戴維坐的是一把真皮椅,已經陪伴他好多年,房間的陳設富有陽剛之氣,給人強烈的安全感;賽西的辦公室光線充足,紅色和黃色的格子印花布構成了房間的主色調,讓人倍感溫馨和鼓舞。

如果您願意,就請選擇一間辦公室,拖把椅子過來,和我們一起坐下,說說您為人父母的那些事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