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就緒,唐雲望向兩名隨軍記者,李正和塞西爾。“你們也跟我登陸KW13,讓2883部隊的史金用小型陸戰車載著你們拍攝。有問題嗎?”
三十歲左右,正是隨軍記者最好年齡的塞西爾完全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放心,我們也是專業的。做隨軍記者之前我跟著2883部隊的炮兵偵察連參與過柯米婭保衛戰,這些事兒都是輕車熟路。要不是操作器材的話,我自己駕駛陸戰車都夠了,都不用麻煩金子了。”
那個歲數偏大,四十多歲的老記者李正則皺著眉搖了搖頭,“我總感覺事情沒那麼容易......也說不上來。我之前用光學望遠鏡對著KW13瞧了半天了,說不上具體感覺。就算是一位老記著的從業直覺吧,我總覺得那KW13有些問題。我感覺今天這一仗不好打,好像要死幾個人似的......”
“行了,別往後說了!”劉澤揮手打斷李正的話,有些不滿的瞪了他一眼。要不是他年紀很大,又沒在軍營裏混過,劉澤沒準還會狠狠罰他一番。別以為聯邦部隊已經徹底告別封#建#迷#信了,對於正兒八經把腦袋紮在褲帶上拚死拚活的戰士來說,最忌諱臨戰聽這些話。在這方麵,倒是百無禁忌的傭兵團,3隊這幫人好一些。
李正聳了聳肩膀,他是一名頗有些資曆的老記者,長平星人。雖然編製在聯邦部隊,但他本人也不算是隨軍記者,之前都是替軍方拍拍各種發布會,受軍方委托采訪相關領導之類的。在他自己心目中,這輩子是沒什麼機會拍攝些“有意義”的照片了。
百約侵略東湖州時,正趕上他在聚穀星東湖州出差。李正機緣巧合的沒有死在百約屠刀之下。反倒憑借模仿舊曆時期“槍聲俱樂部”的戰地記者風格,以那句“拍得不夠好,就因為你離得不夠近”為座右銘。冒著槍林彈雨和敵人的屠刀,用24毫米廣角拚死拍攝了大量極有臨場感的新聞攝影作品名噪一時。在涉及到情感表達或者上升到藝術層麵的東西上,很多時候,無人機、人工智能之類的好工具反而製約了創作者情感的宣泄。於是,拎著廣角相機“貼臉”拍攝的李正一下子就火了。
也是因此,軍方才會委派他參與到拍攝烏圖爾們從軍這個新聞裏來。四十多歲的人了,無論精力還是體力,這差不多是他最後一次有機會參與到這類軍事報道中,他肯定要珍惜機會。要是再過幾年,到了五十歲上下也真就跑不動戰場了。
編製屬於聯邦部隊的李正可不打算把一輩子時間都花在拍拍領導,拍拍會議之類的無聊事上,這次軍事報道應該是他這輩子最重要的一次報道了。
可盡管他大半輩子時間都用來拍會議、拍領導了。但作為一個資深老記者,他還是擁有某種程度的,對各種新聞事件的直覺。自知失言的李正尷尬的笑了笑,沒有再說什麼,但眼神中卻依舊是是滿滿的擔憂,心頭某種不好的感覺越來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