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機甲士來說,控製結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至於整個聯邦的機甲士中,有能力控製結晶的不超過四分之一。所以,嚐試著將光能技術融入進常規武器的科研實驗一直再進行。
但很尷尬的是,除了【火焰】結晶外,尚沒有成功的先例。
是的,這個結果很令人詫異,但他確確實實就是如此,真的就隻有【火焰】結晶這一種能量體被成功融入進常規武器之中,製作成所謂的光能武器,也就是在機甲戰鬥中臭名昭著的“能量型火焰噴射器”。
不說那些A級以上的定製結晶,單純說製式結晶的話,聯邦裏也有近百種之多。為什麼單單隻有一個【火焰】結晶被成功的融進了常規武器?
答案很簡單,也很無奈。
那就是成本,以及這種技術在實戰中的意義。
一根可以【鐵體】化的鐵錘有意義麼?將光能轉化為電能製作出來的電棍和用納米碳纖維管電池供電的電棍有什麼區別?一個沒有機甲士控製,隻能沿著一條直線軌道向前進行瞄準攻擊的能量體和榴彈炮、光束炮相比又有什麼優勢呢?
反過來說,如果真的有人能量產強如【熾劍】能量體的常規武器,那麼,把高端的技術低端化,用來強化機甲士群體中近四分之三的低級戰士,這無疑是在增加戰爭的成本。
這個行為本身就不如多生產些高級結晶,分發給那些更優秀的機甲士。
之所以“能量型火焰噴射器”得以成功進入常規武器行列,是因為原本的火焰噴射器裏的高度濃縮可燃物隻需一顆子彈就會爆炸,在戰鬥中很容易成為敵人的目標、自己的弱點。
同時,火焰是可燃物同氧氣發生反應所產生的,在大多數沒有氧氣的太空戰中,機甲不僅要攜帶大量高濃縮燃料,還要攜帶生成氧氣的設備,未免太過麻煩,而“能量型火焰噴射器”通過光能供能,產生仿火焰能量體,以此代替了原來高度濃縮的可燃物,正好避免了這一堆劣勢。
......
對於一周後的決鬥,唐雲和寄生體暫時都還沒個靠譜的路子,一人一獸漸漸陷入了沉默。
接連一夜的雪已經停了,積雪反射著臨時營地外街燈所散發出的橙黃色,將整個營地照得一片暖黃。
隔著玻璃窗,唐雲隱約看到一輛大型運輸車在幾十名傭兵的護衛下駛向鐵盔號的升降坪,隨後胖胖的施蕭便開始安排4營機修組操控著各種機械設備將損傷嚴重的“駁獸”機甲從運輸車上卸下來,並沒有直接送往鐵盔號上的機修營,而是在原地直接進行大刀闊斧的拆解。
唐雲有些不解的瞧了一陣,終於想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
“駁獸”機甲脫胎於蒼之窮奇,乃是不折不扣的非製式機甲。不僅僅沒有模組化接口,甚至有很多零件都是特製的,無法同聯邦的製式零件通用。
所以它的改造難度相當大,4營機修組在KW388上花費了大力氣後,也隻是做到了用L18機甲備件將其修複,並且根據唐雲的戰鬥特點改造了關節,配上了那把威風凜凜的板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