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銀行、亞投行運營麵臨哪些新挑戰
博士點擊
作者:羌建新
2015年7月,《成立新開發銀行的協議》正式生效,金磚開發銀行正式成立;2015年6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正式簽署,預計亞投行將於2015年年底前正式成立並盡早投入運作。這些,標誌著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正在迅速從設計階段向實際運營階段轉換。
作為多邊開發銀行和多邊發展體係的新成員,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有著各自的特點。從服務的對象和區域來看,金磚銀行具有明顯的“金磚色彩”,其宗旨是支持金磚國家及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亞投行當然是具有明顯的“亞洲色彩”,其宗旨是支持亞洲(也包括大洋洲)成員的基礎設施和其他生產性領域的投資,促進亞洲地區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金磚國家是二者的交集。但另一方麵,金磚銀行和亞投行都要兼顧投資在各自成員之間的均衡性,因此,盡管存在交叉、重疊,但二者不會產生業務競爭。從長遠來看,如果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未來擴容,二者在亞洲地區將可能產生更大的交集。在全球開發融資總體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二者通過開展合作,完全可以形成良性互動、優勢互補。更重要的是,金磚銀行和亞投行在未來的實際運營中將要麵臨和應對一係列共同的困難和挑戰。
一是治理結構有待實踐檢驗。良好的治理結構是多邊開發銀行正常開展業務的基礎。與大多數現有多邊開發金融機構以某一或某些大國為主導的發起方式、治理結構不同,金磚銀行的初始認繳資本在五個創始成員之間平均分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製度上的主導權。這種治理結構設計固然是一個重要的製度創新和試驗,但其實質上是金磚國家內部之間激烈競爭後妥協的產物。在金磚國家利益訴求不盡相同的情況下,這種治理結構盡管充分尊重了各參與方的意願,但對於金磚銀行運行的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而亞投行在充分借鑒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建立了高水準的治理結構,並且在董事會製度上進行了重要的創新,設立非常設董事會,這對於亞投行節約運營成本、提高效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也要重視防止在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產生新的代理問題。
二是控製業務風險的挑戰。與現有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銀行業務側重於減貧不同,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更側重於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投資規模大,尤其是前期資金投入特別大(即前期投資的沉沒成本特別高),而且基礎設施的投資回收周期長、現金流不規則。因此相對於一般產業投資,基礎設施具有更高的風險性。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的投資集中於基礎設施這一特定的領域,更需要防止造成投資風險堆積。
三是如何有效地降低籌資成本。由於多邊開發銀行的非贏利性特征,以較低的成本籌集足夠的資金是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正常開展業務的必要前提。而要實現低成本籌資,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獲得高信用評級。目前,國際主要的評級機構均開展針對多邊開發銀行的超主權評級,評級由多邊開發銀行的內部財務狀況和多邊開發銀行的外部股東支持力度共同組成。相對於其他主要的多邊開發銀行,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的實繳資本較高,二者的實繳資本、待繳資本比例為20%和80%,金磚銀行的實繳資本為100億美元,亞投行的實繳資本為200億美元。較高的資本實繳比例有利於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獲得較高信用評級。但另一方麵,目前金磚國家的信用評級均在AAA以下,中國的信用評級為“AA-”級,其他國家均介於“BBB-”與“BBB+”級之間,這使得主要股東和基於股本加權的股東信用評級可能相對較低,從而對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的信用評級造成不利影響。而且,相對於其他主要的多邊開發銀行,金磚銀行還缺少信用評級高的發達經濟體參與,而且根據現有的評級方法,多邊開發銀行的成員國同時又是借款國會導致“利益衝突”,降低多邊開發銀行的穩健性,而金磚國家既是金磚銀行的股東又是借款國,因此會對金磚銀行的信用評級造成更加不利的影響。如何提高信用評級、降低籌資成本,是金磚銀行和亞投行可持續運營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盡管麵臨各種困難和挑戰,但隻要各成員方尤其是金磚國家團結合作、互諒互讓,就一定能夠推動金磚銀行和亞投行加強合作,使二者成為真正專業、高效的基礎設施投融資平台,而且也有利於二者與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在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方麵相互補充,從而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