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民族和解長路漫漫
中國周邊
作者:張躍
2014年9月10日,在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的見證下,菲律賓政府官員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首席談判代表伊克巴爾在總統府交換《邦薩摩洛基本法》草案文件。
6月16日,菲律賓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組織“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簡稱“摩伊解”)在菲南棉蘭老島舉行的“繳械”儀式上交出75件武器,以示解除武裝的決心。阿基諾總統亦借此呼籲國會盡快審議通過讓菲南自治的法案,希望能在明年卸任之前,完成與“摩伊解”的和平進程。
但這次“繳械”是否隻是象征性的動作仍令人懷疑。實際上,去年3月27日,阿基諾政府曾與“摩伊解”正式簽署全麵和平協議,宣布結束雙方在菲南棉蘭老地區持續數十年的武裝衝突。隨後又向國會遞交《邦薩摩洛基本法》草案,旨在為後續和解進程製訂明確的政治路線圖。此舉被視為和平解決菲南摩洛穆斯林問題“走得最遠的一步”以及阿基諾任內最顯著的政績。然而,今年年初菲國家警察特種部隊在菲南馬京達瑙省執行任務時遭到包括“摩伊解”成員在內多名摩洛武裝分子襲擊、導致44名特警死亡的惡性事件,不僅讓阿基諾政府支持率降至曆史新低並陷入空前政治危機,也對邦薩摩洛政治路線圖造成嚴重衝擊,菲國會因此暫停對草案的審議,部分議員甚至要求政府中止與“摩伊解”的和平協議。和平解決菲律賓南部摩洛穆斯林問題仍然任重道遠。
從“棉蘭老獨立運動”到“摩伊解”,分離運動日漸升級
摩洛穆斯林問題在菲漫長的殖民時代就已埋下隱患,1946年獨立後菲政府歧視、同化摩洛穆斯林並支持菲中北部天主教徒向南部棉蘭老地區大量移民的政策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矛盾。1968年發生在馬尼拉灣雷吉多島上多名穆斯林新兵被信奉天主教的軍官下令集體槍決的“賈比達事件”,引發摩洛穆斯林由零星、自發反抗政府迅速轉向有組織地針對中央政府的抗爭,成為菲律賓當代摩洛穆斯林分離運動的起點。
“賈比達事件”後菲南摩洛穆斯林成立了“棉蘭老獨立運動”,以棉蘭老完全獨立為目標走上與政府武裝對抗的道路。由於該組織上層領導此後逐漸被菲政府收買分化,其內部激進勢力在密蘇阿裏領導下於1971年另行組建“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簡稱“摩解”),以建立“摩洛民族共和國”為宗旨,迅速發展壯大。1976年“摩解”與菲政府達成協議,但由於雙方對協議理解和執行方式存在巨大分歧,和平談判隨後宣告破裂,並引發“摩解”高層因路線之爭而分裂。“摩解”二號人物薩馬拉特指責密蘇阿裏偏離伊斯蘭教並向政府妥協,於1984年另行組建更為激進的“摩伊解”,堅持以武裝鬥爭達成在菲南棉蘭老地區建立獨立伊斯蘭國的目標。1992年“摩解”與菲政府重啟和談並於1996年簽署最終和平協議之後,“摩伊解”逐步發展為菲當前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擁有超過12000名武裝人員、13個主要營地和33個控製區。
此外,“摩伊解”內部還分別於上世紀80年代分裂出“阿布紮耶夫組織”、於2008年分裂出“邦薩摩洛伊斯蘭自由戰士”兩支反政府武裝。
民族權利之爭難以徹底解決
摩洛人或邦薩摩洛是一個曆史文化概念,並非特指某一種族或語言、文化族群,而是對聚居在菲律賓南部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各個民族的總稱。“摩洛”一詞源於西班牙語“moro”(有貶義),而“邦薩”一詞源於馬來語“bansa”,意為“國家、人民”。摩洛人在種族特性上與其他菲律賓人並無差異,同屬馬來人種,但在皈依伊斯蘭教後開始具備共同文化特征,並在抗擊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過程中進一步團結和融合,以至他們自視為一個整體而與菲律賓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最終形成了統一的摩洛民族。
16世紀中葉西班牙將菲律賓據為殖民地,打斷了菲由南向北發展的伊斯蘭化進程。在此後幾個世紀裏,天主教在菲中北部地區發展興盛,菲成為以天主教徒為主體的國家。而菲南摩洛穆斯林問題的實質是天主教徒主體民族與摩洛穆斯林少數民族之間的權利鬥爭。
自上世紀60年代末菲南摩洛武裝分離運動集中爆發以來,由於單一軍事打擊難以奏效,菲政府與摩洛反政府武裝展開近半個世紀的馬拉鬆式和平談判。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並未達成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摩洛穆斯林問題、實現菲南長治久安的可行性協議,棉蘭老地區局勢依然緊張,暴力衝突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