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考慮的是選擇什麼樣的方法來篩選出比較合適的異性。很明顯,最好的方法是和這20個人都接觸一遍,了解每個人的情況,經過篩選,找出那個最適合的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把的時間去和每個人都交往。不妨假定更加嚴格的條件:每個人隻能約會一次,而且隻能一次性選擇放棄或接受,一旦選中結婚對象,就沒有機會再約會別人。那麼最好的選擇方法存不存在呢?事實上是存在的。
不如我們來模擬一下。顯然,你不應該選擇第一個遇到的人,因為他是最適合者的幾率隻有1/20。這個幾率可以說是非常的渺茫,直接把籌碼放在第一個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賭注。同樣的,後麵的人情況都相同,每個人都隻有1/20的幾率可能是20個人當中的最適合者。
可以將所有的追求者分成組(比如分成5組,每組4人)首先從第一組中開始選擇,在第一組中每一個男性都約會,但並不選擇第一組中的男性,即使他再優秀、再完美都要選擇放棄。因為,最合適的對象在第一組中存在的幾率不過1/5。
如果以後遇到比這組人更好的對象,就嫁給這個人。當然這種方法像“麥穗理論”一樣,並不能保證選擇出的是最飽滿最美麗的麥穗,但卻能選擇出屬於最大中比較美麗的麥穗。無論是選擇愛情、事業、婚姻、朋友,最優結果隻可能在理論上存在。不把追求最佳人選作為最大目標,而是設法避免挑到最差的人選。這種規避風險的觀念,對我們在做人生選擇時非常有用。
文1:大標題:麥穗理論
文2:蘇格拉底的三個學生同去麥田中找一支最大的麥穗,隻能摘一次,但不能走回頭路。後來,三個人有的一見到就摘,看到後邊有更大的,就十分後悔,有的總是猶豫不決,最後隻好摘了個相對大的。也有的尋尋覓覓最終什麼也沒摘到。
?文3:老婆或老公取決於三個方麵:
文4:自己的實力
文5:接觸異性的麵積
文6:拍拖的策略
文7:愛情裏的“麥穗理論”
文8:小標題:如何找到對的那個人
文9:現在到哪裏找合適的男生呢?
文10:好女孩都哪裏去了?
文11:運用“麥穗理論”解決擇偶問題
文12:最小麥穗排除規則
?文13:我們選擇老婆或者老公的時候有個規則,就是那些你最不能接受的條件,必須一票否決。
文14:有限麥田規則。
文15:人的戀愛期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裏麵,盡可能的尋找吧。
By08004
By08005
1137
(263-266)
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
在愛情裏雖然經常看到那些恐龍配帥哥,青蛙配美女的情況,我們知道這是由於逆向選擇造成的,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但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信息不對稱呢?這就是在愛情中處於劣勢的一方選擇了優勢策略,從而使自己獲得了佳人或帥哥的芳心。
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描述了這樣一個愛情故事。
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丈夫,很是窮困潦倒。除了妻子那一頭美麗的金色長發,丈夫那一隻祖傳的金懷表,便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他們引以為傲了。雖然生活很累很苦,他們卻彼此相愛至深,關心對方都勝過關心自己。為了促進對方的利益,他們願意奉獻和犧牲自己的一切。
聖誕節就快到了,但兩個人都沒有錢贈送對方禮物,即使這樣兩個人還是決定贈送對方禮物。丈夫賣掉了心愛的懷表,買了一套漂亮發卡,去配妻子那一頭金色長發。妻子剪掉心愛的長發,拿去賣錢,為丈夫的懷表買了表鏈和表袋。
最後,到了交換禮物的時刻,他們無可奈何地發現,自己如此珍視的東西,對方已作為禮物的代價而出賣了。花了慘痛代價換回的東西,竟成了無用之物。出於無私愛心的利他主義行為,結果卻使得雙方的利益同時受損。
歐·亨利在小說中寫道:“聰明的人,送禮自然也很聰明。大約都是用自己有餘的物事,來交換送禮的好處。然而,我講的這個平平淡淡的故事裏,主人公卻是笨到極點,為了彼此,白白犧牲了他們最珍貴的財富。”
從這段文字看,歐·亨利似乎並不認為這小兩口是理性的。如果我們拋開愛情,假定每個人都有一個專門為別人謀幸福的偏好係統。這樣,個人選擇付出還是不付出,隻看對方能不能得益,與自己是否受損無關。
以這樣的偏好來衡量,最好的結果自然是自己付出而對方不付出,對方收益增大;次好的結果是大家都不付出,對方不得益也不犧牲;再次的結果是大家都付出,都犧牲;最壞的結果是別人付出而自己不付出,靠犧牲別人來使自己得益。我們不妨用數字來代表個人對這四種結果的評價:第一種結果給3分,第二種結果給2分,第三種結果給1分,最後那種給0分。
不難看出,無論對方選擇付出,還是選擇不付出,個人自己的最佳選擇都是付出。然而這並不是對大家都有利的選擇。事實上,大家都選擇不付出,明顯優於大家都選擇付出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