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生活篇——現實生活中的博弈策略(4)(3 / 3)

從全世界來看,大學生創業是必然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麵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指出,21世紀全世界將有50%的大學生和中專學生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但是,創業的前提必須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有一個比較健全的創業環境。而由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發布的((GEM全球創業觀察2003中國報告》顯示,中國的創業環境在參加GEM全球創業觀察的37個國家中,位居23名。可見,我國目前的創業環境仍處於非良好狀態。

分析其原因,一方麵這與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特定階段相關。另外,從大學生自身條件來說,大學生要創業,必須先培訓,積累工作經驗是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大學生要創業,必須有一個對社會環境、經營模式、對市場規律的熟悉的前提,再結合自己的理想和現有的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一步一步地進行。如果僅僅憑借一時的衝動,盲目上馬,在激情過後,就麵臨的是重重困難,這很容易消耗青年學子創業的熱情,耗盡他們僅有的資本。

對我們青年大學生而言,要有創業的激情,這是曆史賦予青年學子的責任。作為最具創造潛力的一個社會群體,我們更多的應該是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而不是要求社會提供就業崗位。但是,創業的前提是創造創業的條件,包括資金、社會閱曆、相關工作經驗,在所有的條件中,最重要是工作經驗的積累,對相關行業的熟悉,而工作經驗一方麵可以從畢業後的工作經驗中取得,一方麵若是早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在大三大四積累創業經驗也行。

因此,對於即將或者剛剛走向社會的青年學生來說,就業是創業的前提,創業是就業的發展方向。如果我們先選擇就業,就可以“借雞下蛋”,用公司的錢圓自己的夢,把自己的創業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如果我們先選擇創業,一旦創業失敗,就會給今後的就業帶來潛在的危機: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說,從自由人到職業人的角色的轉換需要一定的過程。而且原本求職前的經驗很可能成為了一種沉沒成本,是一種浪費;從企業的角度說,企業知道你沒有“白領文化”或“打工文化”,知道你事前在“創業”,就會對你的穩定性或忠誠度產生懷疑,對求職也造成了困難。

總之,就業和創業都是事業,不是一對矛盾的博弈主體,而是一對相互促進的主體,可以互相轉化,對於雄心萬丈的大學生來說,先就業,把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在工作中不斷進步、不斷反思、不斷積累,使自己擁有比較成熟的經濟、社會、人力資本後,再從就業轉向創業,相信這應該是一種比較理性和切合實際的做法。

文1:大標題:就業還是創業

文2:大學生就業

文3:大學生就業是社會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業壓力大,職位供小於求,是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文4:大學生創業

文5:大學生創業

文6:不少大學生在看到就業形勢如此嚴峻之後,便另辟蹊徑,自己做起了老板,也有不少人成功了,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回到了打工一族中。

文7:打拚事業的準備

文8: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首先明確,二者並不是一對矛盾的博弈主體。

文9:二者可以相互促進,相互轉化。

文10: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業,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

文11:在前進的路程中,不斷收集經濟、社會、人力資本後,在著手創業。

By05024

By05025 新廣告人disc-038 黑色商業 bk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