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俄羅斯與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1 / 1)

中國、俄羅斯與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

好書過眼

作者:王維然

《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王維然/著2014年12月版知識產權出版社

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直被中亞國家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自獨立以來,中亞地區也先後建立了多個不同的區域合作機製,但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中亞國家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是因為各國認識到以自身實力,無法解決遠離世界市場、交通不便、技術落後、工業化程度低、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等缺陷,所以采取抱團取暖來應對困難。

中亞國家的經濟結構及相互矛盾決定了彼此間難以真正形成經濟一體化,盡管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對哈薩克斯坦的依賴性較高,但哈薩克斯坦對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兩國並無多少需求,而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實力和中亞其他國家間的矛盾造成其無力獨自推動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取得實質進展,因此中亞的區域經濟合作必須借助大國的力量。

目前,中亞地區的一體化組織隻有歐亞經濟共同體的發展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歐亞經濟共同體內部不但已形成關稅同盟,且於2015年將關稅同盟升級為歐亞經濟聯盟。但歐亞經濟共同體各國普遍存在市場機製不完善、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能源和原材料的困難。就目的而言,一體化組織的建立都是出於政治考慮,但一體化的成功與否則取決於各國能否從中創造並獲取經濟利益。當前,俄羅斯在中亞發揮主導作用,這是由其傳統影響以及為中亞國家提供了安全和基礎設施等區域性公共產品所決定的。

長遠來看,中亞國家在資源與能源的供給、聯係歐洲的通道以及國家安全方麵對中國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和中亞的經濟合作現狀與中國對其的戰略需求並不相符,如不能建立與中亞國家的緊密的經濟合作,中國在西部的利益將會受到不利影響,當前上合組織在經濟合作方麵的成效並不盡如人意。

考慮到上合組織存在與發展對中國的重要性,中國迫切需要建立與中亞國家緊密的經濟往來,為上合組織的發展奠定經濟基礎。盡管俄白哈關稅同盟已建成並於2015年建成歐亞經濟聯盟,但歐亞經濟共同體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相互間經濟往來諸多方麵甚至未達到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一體化程度,對歐亞經濟共同體現有經濟基礎是否足以支撐一體化程度的提升需深入研究。需分析中國與歐亞經濟共同體成員國的貿易結構,研究雙方可實現雙贏的經濟合作的領域,而不是僅局限於貿易領域。以往中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不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各國所得利益的不均衡和各國的政治考量影響了經濟合作,中國的經濟實力遠超歐亞經濟共同體各國,很容易在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交往中形成“中心一外圍”效應並引發中亞民眾的不滿,而這不利於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經濟合作。

中國需通過開展產業內貿易、直接投資、提供區域性公共產品等方式促進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在條件成熟時推進中國與歐亞經濟共同體各國的經濟融合。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發揮了其他大國難以替代的作用,中國要想在中亞地區順利推進經濟合作,必須取得俄羅斯的合作,為中亞國家提供區域性公共產品也與俄羅斯的中亞政策及在中亞的利益重合。當前,中國在中亞並未發揮大市場的優勢與作用,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對中國的疑慮製約了中國參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應通過提供區域性公共產品來促進中亞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化解其對中國的擔心,從而使中國能夠推動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深入發展。

在推動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時,中國亦需轉變思維,樹立大國意識,把將中亞作為能源和原材料產地的思維轉變為向中亞地區提供區域性公共產品、發揮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外溢作用從而帶動中亞國家經濟增長的思路。隻有如此,才可使上合組織得以發展,上合組織真正的生命力在於它應是一個能為本地區國家創造利益和提供區域性公共產品的平台,而不是中國獲取中亞資源和市場的工具,當中亞國家將上海合作組織看做能夠為其創造經濟利益和帶來安全穩定的機構時,中國在中亞的利益自然得以保障。

中國東部的開放是中國借助歐美發達國家市場來發展,從歐美發達國家引入資本、技術和市場經濟的運作體係,而西部開放則應是中國帶動中亞國家發展,為中亞國家提供發展市場經濟的資本與經驗。但新疆經濟的落後製約了中國發揮大市場的外溢效應,中國需要探索合適的方式來實現中國和中亞國家的雙贏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