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重返英國政壇(2 / 3)

1918年3月以後,由於前線戰事吃緊,武器裝備的損耗很大,丘吉爾加快了軍需生產的速度,他甚至要求250萬工人在必要時放棄複活節的休假。他還不斷飛往法國戰場,為了更快地向英國作戰部隊和盟軍及時提供軍需品,他在法國設立了英國軍需部的分部。他常常飛到英國遠征軍指揮部去,同將軍們討論戰略和軍需供應問題,了解和滿足前線將士對軍需品的需要,及時對軍需品的品種和結構進行更合理的調整。

在軍需部工作期間,丘吉爾仍然一如既往地注重科學技術對增強軍隊戰鬥能力的關鍵作用。他主張盡可能地用最科學的戰爭武器來裝備英國軍隊,比如用飛機、坦克、機槍,甚至毒氣。早在擔任海軍大臣時,他就曾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被稱為“陸地行舟”的履帶式戰車。這種由輪式裝甲汽車發展起來的新型武器裝備,後來演變成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在坦克發展史上,丘吉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有一些關鍵性的技術改進,比如由輪式改為履帶鏈軌,就是丘吉爾在聽取了軍事專家的建議後實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遠征軍率先在戰場上使用了坦克。結果表明,坦克不僅能碾倒鐵絲網、跨越戰壕,還能以強大的火力壓製對方而不怕對方的射擊,戰果十分顯著。因此,丘吉爾建議擴大坦克生產和組建坦克部隊。

1918年3月5日,丘吉爾在一份報告中提出:

“為了在1919年對敵人進行打擊,我們應該創建一支坦克軍隊。這支部隊在其構成和作戰方法上,都應與雙方所使用的任何一支部隊根本不同。”

後來,戰時內閣批準了丘吉爾的在1919年4月之前製造4000輛坦克的建議。此後,一些文藝作品中甚至將丘吉爾稱為“坦克之父”。雖然坦克並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但丘吉爾在坦克發展史上所作的貢獻卻是十分巨大的。戰後,為弄清坦克發明權而成立的皇家委員會撰寫報告指出:

“委員會願意首先指出,由於丘吉爾的敏銳、勇敢和堅決……用坦克這種武器作戰的設想才得以實現。”

在忙活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丘吉爾依然像往常一樣,改不了愛管“閑事”的習慣。他設計了諸多奪取主動權和打贏戰爭的大膽戰略方案,源源不斷地送交到勞合·喬治首相的辦公室。勞合·喬治也樂意與這位足智多謀、剛毅果斷的軍需大臣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非正式的磋商。勞合·喬治甚至派他為私人代表,前往法國求見法國總理克列孟梭,敦促法軍發起反攻,以減輕英軍的壓力。

丘吉爾受到了克列孟梭總理的熱情接待。76歲高齡的克列孟梭還邀請他到一起去前線巡視。中途,他們遭受了德軍猛烈炮火的襲擊。丘吉爾埋怨說:

“閣下不應冒著生命危險到前線來。”

克列孟梭總理笑了笑,奔放地回答說:

“這是我特殊的樂趣。”

與法國總理的這次見麵讓丘吉爾消除了對戰爭形勢的憂慮。他敏銳地意識到,在英、法等國軍隊的合力打擊之下,德國人已經猖狂不了多長時間了。

果然不出他所料,戰爭持續到1918年7月時,德軍已經成強弩之末,從此一蹶不振。

9月末,德軍統帥部建議德皇威廉二世更換政府。德國新政府成立後,立即以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為基礎,試圖達成一項和平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辦法。丘吉爾知道,德國人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不過,為了“確保敵人即使形勢有利也不能繼續戰鬥下去”,他依然沒有放鬆軍需生產工作。

在英國政府舉行的討論停戰問題的會議上,大臣們提出:

“考慮到協約國方麵目前已確實占有戰略上的優勢,因此停戰條款必須嚴厲。”

丘吉爾同意這一觀點。不過,丘吉爾也敏銳地意識到,這樣做可能會激起德國人的複仇情緒。因此,他後來在曼徹斯特的演講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