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得見蒼穹?”
“一個人要長多少耳朵才能聽見他人的呐喊?”
“要經曆多少生命的隕落才知道那已故的眾生?”
“我的朋友,答案在隨風而逝。”
“答案在隨風而逝。”
鮑勃·迪倫寫於1964年的這首《隨風而逝》(BlowingintheWind)經由迪倫特有的低沉嗓音的演繹,總是那麼地扣人心弦,不僅在迪倫剛出道的1960年代被視為美國民權運動的宣言,更是在此後半個世紀一直被認作“美國民謠之父”鮑勃·迪倫的扛鼎之作。
每一個時代,都有迷失的人們,今日世界尤其為甚。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當代人的生活狀態,“浮躁”二字甚為恰當。當前,一種浮躁、焦慮的情緒正在全社會蔓延,儼然全民行動。有人言語失當,有人行為過激,有人心理顛覆,有人消極厭世……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在經受著猛烈的道德衝擊和智慧考驗。對此,我們不禁要問,我們該何以保持心靈的清淨與高潔?又該如何以微薄之力抵擋、扭轉浮華的社會大潮?
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在隨風而逝嗎?
美國著名的盲人女教育家海倫·凱勒不滿兩周歲即已雙目失明。彼時不通人事的她,雙眼還未能盡情品味人世間的五彩斑斕就陷入了永恒的黑暗之中。然而,她身殘誌堅,終於在老師莎莉文小姐和親友的幫助下譜寫出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成為全世界所有身體健全人士不這樣讓千百萬人重拾信心與希望的偉大著作。
從某種程度上說,海倫·凱勒也許是幸運的。她那看不見人間繁華的眼睛也看不見人間的浮躁。然而,戴爾·卡耐基畢竟不同。同樣出生在1880年代的戴爾·卡耐基看得見世間的一切,憑借其聰明睿智,他寫下了《不生氣的生活準則》。他知道生氣和抑鬱是人們情緒的最大殺手,其殺傷力不遜任何不治之症,所以他想通過此書告訴人們如何在亂象叢生的世間自處。對於不太熟知戴爾·卡耐基的人來說,這本書實在不是最膾炙人口的著作,但是它確實又是當下人們最需要的精神食糧之一。
與卡耐基雙峰並峙的勵誌大師羅伯特·科利爾也同樣有一本著作值得一提——《覺醒:活出全新的自己》。在這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世界裏,在碰壁之後是該一味的悶頭苦幹而再次折戟,還是要從頭審視自身以期重新再來?相信此書中自有答案。
有這麼一種說法:“一個穩定平和的情緒,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我們往往可以輕易躲開一頭大象,卻躲不開一隻蒼蠅。每每此時,是不是總有人出來勸一句“要淡定”?他們或者是真灑脫,或者是事不關己,但不管怎麼樣,遇事《不失控:淡定的學問》確實需要好好琢磨。否則,遇事就炸,絕行不通。
從時間上看,美國人奧裏森·馬登年近不惑,戴爾·卡耐基才出生。因此,他研究成功學比後者更早,後來所謂的成功學大師包括戴爾·卡耐基、拿破侖·希爾等都深受其影響。他被譽為“最偉大的勵誌導師”,一生創作了許多鼓舞人心的著作,《改變千萬人》。
這些經典之作都從人類自身修養的角度為讀者提供應對這個世德的這兩本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小書,但正是這樣薄薄的兩本小冊子在世間流傳了百餘年,至今仍魅力無窮,成為人類曆史上最暢銷的勵誌經典之一。
這些作者的偉大和這些著作的經典無可否認,前人提供的知識或許還不足以讓我們應對這變化的世界,但這總是《愛的教育》,溢滿了先賢聖哲對人類的愛。出自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亞米契斯的這部作品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乃人生必讀之書。
書籍從來都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看完這些,答案在哪裏?或者,讀者諸君心中自有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