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職場共贏術(6)(1 / 2)

以談論他人短處來取樂不是件好事,且不說這是一種低級庸俗的取樂方式,而且也很容易惹出事端。因為你傷害了他人的自尊心,對方一定會與你為敵,同時,這也有損你的職場形象,你雖然博得了大家一笑,但人們還是會認為你是個刻薄的人,因而會對你產生反感和戒心,長此以往,人們都會對你敬而遠之。

在職場中,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切記,“當著矮子不說短話”。人們之所以害怕被人揭短,說到底還是擔心麵子上過不去。所以,你如果想獲得朋友或在日後少個敵人,就一定不要觸碰別人的短處。

古代有一個叫魚子的人,性情十分古怪,對人也尖酸刻薄,很喜歡揭人短處,並以此為樂,覺得自己聰明機智。有一天,一群朋友坐在一起喝酒,有個叫吳醜的人,因為妻子管得很嚴,所以不敢多喝。魚子便大聲說:“你們知道吳醜為什麼不敢像我們一樣喝酒嗎?我就知道,因為他的妻子管得他很嚴。有一回他喝醉了,回家就被妻子打了幾個耳光!”吳醜被魚子當眾說出短處,頓時惱羞成怒,站起來就走了,酒席不歡而散。

生活中像魚子這樣的人也很多,有些人甚至覺得,隻有讓別人的短處暴露了,才能證明自己的長處,他們會因此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卻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隻會讓他們的人緣變得越來越差。

凡是人緣好的人一定不會揭他人之短,這樣的人在曆史上比比皆是。唐朝的程皓雖官任唐朝檢校刑部郎中,按說很有評價他人的資格,但他卻從不談論他人的不足。每當有朋友說別人的壞話時,他也不參與,而且還會替當事人開脫,之後說一些當事人的優點。像程皓這樣做人,會沒有好人緣嗎?人們當然喜歡結交這樣的朋友。

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做過紅巾軍,曾被當時的朝廷稱為“紅巾賊”,以至於後來他對“賊”這個字很抵觸,同時也對與“賊”字音似的“則”字很敏感。有一次,林元亮寫了《謝增俸表》呈交朱元璋,其中有“上則垂憲”一句話,就是一個“則”字為林元亮惹來了殺身之禍;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也是因為一個“則”字被朱元璋殺死了。他的《賀萬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這本來是對朱元璋的諂媚之詞,意思是說朱元璋可以做後世的榜樣,誰想到朱元璋因為對“則”字敏感,以為趙伯寧有意罵他是“賊”,於是動了殺意。

當然,朱元璋的行為的確有些過分,但它留下的啟示卻是深遠的。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短處很敏感,雖然有時說者無心,但是聽者有意,有時說起與他短處相關聯的詞語,他都會把無關的事主動扯到自己身上,有時,你隨便說些什麼,都很可能被他認為是對他的諷刺、挖苦,更何況是刻意談人短處,怎能不讓人生厭?因此,我們不僅不應該談論他人的短處,還要注意不提及與其短處有關聯的事物,以免讓對方誤會。

喜歡說他人短處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而且說出去的話,是不能再收回來的,揭人短處就等於堵死一條路。把談論別人的短處當做樂趣,實在是一件損人而不利己的事。荀子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孟子也說:“恭者不悔人,儉者不奪人。”古人的這些話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避免談論別人的缺點,甚至幫助他“護短”,不僅容易與他人建立起感情,形成融洽的交流氣氛,還會讓對方感激你,進而強化你們的友好關係。由此可見,在職場中應該盡量避免談論他人的短處,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世上沒有解不開的疙瘩

在職場中想受人歡迎就要深諳人際交往的技巧。做人寬容一些、大度一些,就能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取得順暢的通行證。同在一個小圈子中,難免有產生矛盾的時候,這時就需要你去主動化解矛盾,打破僵局,這對你的職場生活是有好處的。

同事們每天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很長,即使有矛盾,也不會很大,一些小的矛盾有什麼不能化解的?曾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說:“假如你握著一雙拳頭來見我,我想我的拳頭一定會比你握得還緊。假如你說‘我們坐下來商量一下,看看我們之間有什麼分歧’的話,我想,過一會兒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之間的距離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遠,反而可能會發現我們之間的共同點很多。隻要我們一起努力去解決這個問題,就一定能想出解決方法。”由此可見,矛盾僅是因為看到對方的敵意,而這也是從自身角度考慮問題的結果。因此在職場中,隻要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不指責和怨恨別人,多想想自身的問題,矛盾就很容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