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數字雜誌的艱難誕生
今天是2015年5月6日,《讀者新周刊》在移動和閱讀平台上架的第一期雜誌,終於通過審核了。
從4月10日第一次提交和閱讀內容合作方編審平台到現在,過去了將近一個月。
這一個月經過各種試錯,以一種上訪式的,單向的,盲人摸象的過程,完成了艱難的審核之旅,讓我們對做一本(或者一份,一個,一堆)數字雜誌,有了全新的認識。
為什麼《讀者新周刊》在上架多看閱讀的時候沒有經曆過任何可供回憶的波折?不管是我們自行提交epub格式文件,還是按照多看要求,用多看專門為內容提供方研發的軟件模板製作epub文件,為什麼《讀者新周刊》上架多看閱讀並沒有經曆那種卡夫卡的《城堡》式的挫折和無奈?
當我們作為一份數字雜誌的出版方,比照過往一本紙質雜誌的出版流程,似乎發現了一些數字媒體出版的秘(wen)密(ti)。
一切的問題,可能都要從運營能力說起。
和閱讀穩坐國內手機閱讀appTop10的位置,用戶群毋庸置疑,流量那是各種滔滔江水。作為一本“又不是不能看”的不起眼的數字雜誌,登陸和閱讀平台,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單單登上和閱讀的平台,編輯中心的員工先後還打飛的坐火車去和閱讀總部出了幾次差,出差目的分別是經受對方的人肉考察審核,接受雜誌製作培訓等等。登陸一個數字出版平台,居然前期流程不能直接全部在線操作完成,其實是很匪夷所思的,但我們之前並沒有覺得這裏麵問題出在哪裏,隻是單純覺得和閱讀比較強勢而已。
實際上這種舟車勞頓並沒有讓後續我們提交雜誌成品提供任何便利。和閱讀上架雜誌,需要按照一個非常繁複的流程,將整理好的文本內容,在一個專門的在線製作平台按要求完成格式化製作,最終壓縮成一個ocf格式的文件包,再將這個文件包上傳到另一個專門的編審平台,提交審核後等待審核,審核日期三到五個工作日不等。
接下來光輝奪目的審核之旅就開始了,前後四次提交,四次審核不通過的意見,沒有一次是重樣的。審核不通過的意見給出來,並不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如果大家沒有任何上訪的經曆(但願不要有),反正去過政府機關辦事的,都有類似的體驗——你這個手續不對,你這個文件不對。什麼是對的?無可奉告。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平台負責對接的人,隻負責對接,審核的人隻負責審核。我們天真的想要直接和審核人員進行溝通,以便能夠了解“什麼才是對的”,被告知“審核人員不負責溝通”,然後負責溝通的人“又不負責製作上傳”。
知道的說我們在做一本數字雜誌,不知道的以為我們在排練《城堡》裏麵土地測量員的上訪之旅呢。
最終,我們憑借自立根生,機智勇敢,閉門造車,突發奇想,苦心鑽研等革命神經,自行發現了所有的bug並主動修正,完成了這次審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