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商人想活下來,有必要回到2500年前(1)(1 / 3)

中國金庫的4把“鑰匙”

中國人傳統的生意經,歸根結底有四句話。

這四句話就像打開中國金庫大門的四把密鑰,理解了這四句話,你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鑰匙一:以和為貴,以仁為本

不和氣怎麼賺錢,不仁義如何生存?中國人很講和氣,這是最起碼的規則,誰破壞了“和”的氣氛,誰就會死得很慘,大家就會聯起手來一起整他。你別說發財,存活都難!

“和”是一個和諧的秩序。限製一家獨大,損害他者利益,從而達到公平的競爭。以和為貴,乃是有錢大家一起賺。我們可以看到,凡是搞惡性競爭、試圖壟斷的商人,沒一個有好下場,因為他破壞了一個公平和諧的秩序。錢都讓你賺走了,別人怎麼辦?自然會聯合起來對付你。

有位酒店老板,經營有方,生意越來越紅火。得意之下,他在旁邊蓋起了新的酒樓,擴展空間,但卻侵占了鄰居的地麵,被起訴到了法院,鬧得滿城風雨。不僅要把新房拆除,還要賠償一大筆損失,結果是元氣大傷。

這就是“不和”帶來的教訓。如果他秉著“以和為貴”的思想,先去和鄰居協商,以對方能夠接受的價格購買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完全可以達到一個雙贏的結果。可他被事業成功的喜悅衝昏了頭腦,意得誌滿,覺得自己了不起了,一招不慎,於是滿盤皆輸。

為了實現以和為貴,就必須以仁為本。“仁”就是一種良性競爭的心態和策略,也是商業競爭的最高境界。做生意的目的是掙錢,可是如果錢到手了,卻傷害了對手,就是不仁;為了利益最大化,壓低工資,苛刻對待員工,也是不仁。不仁就會結下仇人,埋下隱患,得不償失。

子貢就是這樣一位著名的儒商,他非常強調寬恕和仁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別人,不僅取得了商業的成功,還為自己創下了極好的名聲,萬世受人尊敬。

海爾集團的總裁張瑞敏,把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和以仁為本的領導觀貫徹到了具體的經營管理中,短短十幾年,就把一個默默無聞的集體企業發展成為世界知名品牌。這是現代版的和與仁,成了中國企業的榜樣。

以和為貴,然後才能生財,生意才能長長久久,財富才能源源不斷,正所謂:

和氣方能生大財,仁者才可恒久贏;

小得小失莫計較,放出長線釣大魚。

鑰匙二:內儒外商,文行忠信

儒商就是儒(做人)與商(理財)的結合,外行商,內修儒,既能經商掙錢,又具有較高的人文修養。這是傳統文化的大環境對中國商人的獨特要求,經商者自覺地把儒家倫理和商業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文化。而“文行忠信”則是儒家精神在商業領域的具體應用。

文,指曆代保存下來的儒家文獻,像《詩》、《書》、《禮》、《易》和《春秋》五經。若成儒商,必先讀文通經,了解這些知識,這是提高修養的第一步。很多海內外商人,甚至日本企業家,都以讀五經和《論語》為日常習慣,從中取經,應用到經營管理之中。

行,指社會經驗。必須要有充足的生活閱曆,否則無法理解這些經典,也就不能把它們轉化為商業行為。“行”還有實踐的意思,學了儒家經典,還要在生活和經商中運用實行。像鬆下幸之助以《論語》為綱對企業的管理。

忠,忠誠之意。下級對上級要忠,商人對國家、民族要忠。這是一條經商濟世的指導性原則。胡雪岩、李嘉誠等都是著名的愛國商人。一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缺乏忠誠,掙再多的錢也沒有意義。相反,財富越多,對社會為害越大。

信,人際交往,商業交易,都要有信用和信譽。無信則萬事不立,無信則寸步難行。你不講信用,誰敢跟你做生意?西方人以契約來約束人的行為,而中國則是用“忠”和“信”的道德標準進行約束,其實本質都是為了讓人講誠信,守信用。

儒家應該具備的基本特征: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競爭精神;誠信為本的道德規範。既追求利潤,又講人性,守道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儒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在經濟領域的具體反映。

正所謂:

內儒外商二合一,文行忠信開天地;

千變萬化淘金術,胸懷坦蕩有正氣。

鑰匙三:智勇仁強,誠信為本

人永遠是最大的資本,做生意就是做人。

而“智勇仁強”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既做事又做人的四字哲學。

戰國時的白圭是經商奇才,他說,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智、勇、仁、強”這四個條件,即便想學習經營之術,也不能教他。

“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武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可見,這四個字是一個人從商淘金的基本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即使有再大的熱情,也難以成功。

·智者機敏靈活,擅長隨機應變,把握先機。

·不智者死板愚鈍,一條黑道走到底,不撞南牆不死心。

·勇者判斷清晰,行動果敢,當機立斷,不會因猶豫而坐失良機,有立刻行動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