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讀(1 / 1)

19世紀未,俄國文壇上出現了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長篇小說,這就是托爾斯泰的《複活》。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的文學活動,主要是在1861年農奴製改革至1905年革命爆發這個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托爾斯泰在描寫這一階段的俄國社會生活時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第一流的地位”。列寧說:“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托爾斯泰出身於貴族家庭,本人是個伯爵。他早年受西歐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曾在自己莊園中試行減租減役,幻想尋求地主和農民和諧相處的途徑,以後加入軍隊,參加俄士戰爭,曾在克裏米亞作戰,親眼看到沙皇軍隊的腐敗;退役後又出國旅行,但西歐的資本主義製度也引起他的憎惡。

《複活》是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說寫於1889至1899年,素材是檢察官柯尼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個貴族青年引誘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懷孕後被趕出家門,後來當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錢而遭受審判。這個貴族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席法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過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譴責。他向法官申請準許自己同她結婚,以贖問罪過。托爾斯泰以這個故事為主線,用了10年時間,六易其稿,終於完成了這部不朽的名著。

《複活》的情節雖是單線發展,卻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作者沿著瑪絲洛娃蒙冤下獄並被流放、聶赫留朵夫為她奔走上訴,以及陪同她前往西伯利亞這條線索,以描寫男女主人公的遭遇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為主,廣闊而深入地反映了沙皇俄國的麵貌,有助於人們認識沙皇製度既反動又虛弱的本質。

在藝術上,《複活》也有較高的成就。作者善於通過男女主人公活動的主線,把各種事件、各個階層的人物,各個社會生活的側麵串聯起來,組成一個整體,廣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的黑暗,達到較高的藝術概括;同時又抓住一些具體情節,給予細膩的描寫,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更能顯示人物的性格。

在結構安排和人物描寫中,作者熟練地大量運用對比手法。諸如景物對比、人物遭遇對比、人物外表對比、人物前後思想活動對比等,都被用來加強小說的揭露和批判力量。就連小說的故事本身,也不再被簡單地寫成男女愛情的牧歌,或是主人公悲歡離合的鬧劇,而是被作者賦予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用來表現貴族與農奴、損害者與被損害者之間的尖銳對立。

另外,極其辛辣的諷刺也構成了《複活》鮮明的藝術特色之一。作者對於沙皇俄國社會的尖銳批判,更多的不是靠正麵的議論,而是靠諷刺來完成的。這些諷刺緊緊抓住諷刺對象的特點或矛盾之處,予以無情的鞭撻。作者對諷刺手法運用得極為嫻熟,角度、方式多種多樣。

當然,自然環境的描寫也為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營造特定的故事氛圍起到很大作用。小說一開始,即是城市乍暖還寒的早春風光,為精神漸漸蘇醒的瑪絲洛娃的出場做好了具有象征性的鋪墊。再看聶赫留朵夫從法庭回來,進行了一番“靈魂的掃除”後,推開窗子,“窗外是花園。那是月夜,沒有風,空氣清新……”還有男女主人公相愛時的丁香花叢,瑪絲洛娃到火車站去等聶赫留朵夫那天的黑夜、秋風、冷雨……這些景物都帶有濃鬱的俄羅斯風情,而又與此時此刻人物的特定心境互為映襯,彼此交融,讓我們感受到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作品中無限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