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吳國有個賢士叫季劄,一次,他出使路過徐國,順便去看望老朋友徐君。徐君見他佩戴著的精美的劍,就十分喜愛,但又不好開口要,聰慧的季劄怎麼不知徐的心意呢?但想到他需這把劍出使佩戴,也就沒說明。等到季劄出使回來,想把劍送給徐君時,徐君已去世了。季劄異常悲傷,他解下劍,放在徐的墓前,他的隨從感到奇怪,就問:“徐君已死,你幹嘛白浪費一把劍呢?”季劄說:“徐君在世時十分喜愛此劍,我在心裏也想把它送給他。現在,他去世了,我一定要把劍給他。”這件事慢慢傳開去了,大家紛紛讚揚季劄是個講信義的人,許多人不辭千裏的辛勞,來和他交朋友。
徐君人已經死了,季劄完全可以不犧牲那把劍。況且,徐去世了,也不可能得到劍,這種看似一種愚笨的吃虧,實是一種大智若愚的做法,結果證實了這一點,季禮失去一把劍,卻得到許多賢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