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新常態中發掘增長新機遇
開卷有議
作者:本刊評論員
每年7月例行的“半年報”,再次以統計數據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作了充分的注解: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近27萬億元,同比增長7.4%,總體上繼續“緩中趨穩”。
作為近年來重要的經濟術語之一,“新常態”最先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裏安(Mohamed El-Erian)提出。盡管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內涵,但從宏觀經濟出發,“新常態”被輿論普遍解析為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增長緩慢且伴隨陣痛的過程。
中國從兩位數的GDP增幅到以7.5%為軸上下浮動,從全麵大規模刺激到定向的微刺激,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到新興產業快速布局,這些變化疊加所折射的,恰恰是經濟新常態的鮮明特征。
在經濟新常態下,習慣於GDP勻速增長,而不一味地追求數據上的漂亮,將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就在“半年報”公布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專家學者的一次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適應新常態,並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而在形勢變幻中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的,往往是那些經曆過大風大浪的政商領袖。在李嘉誠訪問武漢兩個多月後,本刊本期仍要推出一篇關於這位全球華人首富的近距離觀察,就是要為讀者深度解讀他在投資領域獨到的戰略眼光。
雖然中國GDP增速近幾個季度均出現回落,但如果拋開短期的波動,站在長期視角和變革高度來觀照,就會發現這些現象其實都很正常。
維持這一增速最有效的手段,是尋找改革紅利,發掘新的機遇。歸根到底,這一重任還要依靠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同樣是在一次近期召開的中南海座談會中,李克強總理用六個“新”概括了他對當前企業有所作為的期盼:各類企業都要著力改革創新,運用新技術,發展新產業,培育新業態,在市場搏擊中強筋健骨,提升競爭能力,努力衝出傳統發展方式的“重圍”,實現提質增效的“新生”,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中作出新貢獻。
對每一家企業乃至其掌門的企業家而言,當經濟新常態與互聯網時代相遇,麵臨的種種挑戰無疑相當艱巨。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朱福壽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說:“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規劃企業的中長期發展,未來的競爭力便無從談起。”
互聯網開放、互動的特性,正在改變我們的產品。王石對此表示認同:淘汰你的是你的同行,是接受了互聯網的同行。於是,有了TCL再次“重生”的人物故事——《李東生:不安分的“敢死隊長”》,以及特別推出的本刊策劃《變現計》。
企業是經濟的基本細胞,企業興則經濟興,而這也正是我們探討《馬雲們的中國式競合》的理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曾說過:“那些把歐美變得強大、如今也正把中國變得更強大的企業家,和政治家一樣了不起。”(支點雜誌2014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