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畢業之前,萬事俱備(5)(1 / 1)

$第五節 失敗不是“句號”

一場招聘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著。這次大家要競爭的職位是某大型公司的文秘,在一堆高學曆應聘者中,一名學曆僅為專科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這次招聘方出的題目是:請訴說一件生活中失敗的事。這個題目太簡單了!於是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說起來,失戀、掛科、求職被騙……各種答案五花八門。輪到女孩時,她開始講述:“原來,我也曾是一名秘書。由於我寫的演講稿有幾個生僻字,老板在開會時念錯而出了醜,於是就把我辭了……”這的確是個失敗的故事,大多數人講到這裏都會結束。可她繼續說,“他們都說不是我的錯,可我覺得這至少說明我不是一個合格的秘書。我後來才知道,老板隻有國小文化。一名合格秘書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吃透領導。我對他了解不夠,工作主動性不夠……”講到這裏,麵試官打斷她的話,宣布她已經被錄取。

一名小小的中專生竟然能打敗眾多高學曆競爭者脫穎而出,不得不說是一個令人驚歎的事實。這名女孩賴以獲勝的法寶正在於她不服輸的韌勁上。她的回答恰好暗合了招聘方出題的主旨:他們並不想知道求職者們的失敗經曆,而是想知道求職者們麵對失敗的態度。女孩的答案正好顯示出自己對待失敗的積極態度,正中招聘方的下懷,她的成功理所當然。

眾所周知,大學生的求職已經成為普遍性問題,許多大學生都經曆過求職的艱辛。他們每天至少都要跑兩到三個公司投遞簡曆,平均兩天一次麵試,寄望“廣撒網,多捕魚”,但是即使這樣努力,依然免不了失敗的厄運。經曆了一兩次失敗,大多數人都能堅持,但是經曆過數十次、甚至上百次失敗呢?大部分人都會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地放棄找工作,甘願呆在家裏啃老。

其實,我們應當認識到,一兩次的失敗,我們可以把它當作偶然現象,依然可以堅持不懈;如果數次求職失敗,我們就要檢討自身了。檢討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仔細回想應聘過程中自己的行為舉止和言談是否有出格的地方,向老師、父母請教,或者將自己跟競爭對手相比較,以求得客觀公正的結果。

一名醫學專業的學生去應聘某醫院的醫師職位,一路過關斬將的她卻敗在了一個小問題上。下樓時,她越想越不甘心,自己失敗了沒錯,總得問清楚原因吧?於是她一直等到主考官下班,禮貌地向前說明來意,主考官雖然意外,但是回答了她的問題。這位學生恍然大悟,謝過主考官正要離開時,一直站在旁邊沒說話的人說話了:“不錯,落了聘卻不沮喪,反而能把它當成學習的機會。這樣,你明天就來上班吧!”後來她才知道,這位先生竟然就是醫院的院長。

失敗了不丟人,丟人的是看不到失敗的價值。如果她當時沒有產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想法,沒攔住主考官,恐怕她的境遇又是另一番了。富有經驗的登山者都知道,如果在半山腰遇到大雨千萬不可以下山,而是要盡力往山頂走,否則就會被隨之而下的泥石流淹沒。麵對失敗也是一樣,隻有迎麵而上才能化解它,一味後退躲避隻會讓更多的機會遠離我們。麵對失敗,最好的辦法就是如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否則一旦沉浸在消極的情緒裏,隻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再一次失敗。

由於十幾年相對單純的求學,許多同學的抗挫折能力並不強。但是我們已經步入社會,社會就是個最喜歡打擊我們的地方,要想不被打倒,我們就隻能學會承受挫折,學會利用失敗,這樣才是真正的聰明。因此,求職之前不妨放寬心態,與其帶著無限的希望去四處奔波,倒不如懷揣謙虛的態度去求職。把求職當成一門課程,每次失敗都要試圖找出原因,把求職當成學習的一種方式,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總有一天我們會成功。要知道,能夠從挫折中站起來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從災難中走出的成功也要比“一條大路通羅馬”的成功要輝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