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基於居民收入分配為基礎的內蒙古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對策分析(1 / 2)

論基於居民收入分配為基礎的內蒙古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宏觀經濟

作者:孟欣

摘 要: 消費、投資、進出口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對於進出口比重不大的內蒙古來講,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消費,因此對消費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了。當然,消費也體現了經濟增長對於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狀況。製約內蒙古經濟穩定增長的根本因素在於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於投資,進而消費需求相對不足。本文從居民收入分配對消費需求影響的角度,分析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並提出合理的對策。

關鍵詞:內蒙古 居民 收入分配 消費需求 原因 對策

一、內蒙古居民收入及消費現狀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收入差距拉大。1985-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由666元增長到20408元,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由400元增長到6642元。但是,從1985—2011年的城鄉收入差距卻從266元擴大到13766元。這些數據充分說明,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經濟雖取得了顯著成就,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有所改善,但城鄉收入差距卻在不斷拉大。

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較合理,消費水平差距拉大。近些年,隨著內蒙古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支出不斷增加,消費結構逐步升級,但城鄉居民懸殊的收入差距卻不斷加大。從1985-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消費支出由595元提高到15876元,農牧民的人均消費支出由1985年的325元提高到2011年的5508元。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趨於合理,生活水平高於農牧民家庭,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直接影響了消費需求。

近些年居民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消費速度低於GDP增長速度。1996年自治區的GDP總額為1023多億元,居民消費總額為468多億元,消費率為45.8%;到2011年全區GDP總額增加到14246億元,居民消費總額上升到3900億元,居民消費率為27.4%。可以看出,近10年內蒙古的居民消費率占GDP的比重一直處於下降走勢。從另一個角度看,2011年我國居民消費率為47.46%,可見自治區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近20個百分點。

二、內蒙古居民消費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個地區拉動內需的基礎就是增加居民的收入。從2005-2010年,內蒙古GDP增長率從28.10%上升到27.57%,而在崗職工工資增長率從16.6%上升到16.5%,可見內蒙古在崗職工工資增長長期低於GDP的增長。居民工資的增長落後於經濟的增長,必然造成供給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

(一)公共支出比重下降,弱化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政府職能之一就是向居民提供足夠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充足率與居民消費呈正相關。內蒙古近幾年財政收入增長很快,大大超過GDP的增速,經濟的發展使財富越來越集中於政府手中,政府已擁有增加公共支出的財力。但事實上,近些年地方財政對公共需要投入的水平遠低於全國水平,如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從2003—2011年由2.275%降到2.737%。正因為公共需要水平跟不上,使得百姓在子女上學、醫療、養老等方麵有所擔憂,自己有錢也不敢輕易花,出現居民消費不足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追求GDP的超常速增長,導致居民消費不足

2011年,內蒙古的GDP總量已經達到1424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4.3%,首次超過萬億元。全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09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1.5%。可以發現,固定資產投資占經濟總量的77%,這導致了對其他領域,特別是公共需要領域,投資相對下降。近些年,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中,排在前麵的是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建築業等行業,居民服務、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麵受到擠壓,資源型產業的過度投資雖然使GDP大幅提高,但對居民收入增長沒有明顯作用,並且減少了資源的可利用性。

(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村收入比重大幅下降

自治區居民整體收入雖有提高,但城鄉差距過大,1985—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從266元擴大到13766元。其根源在於,首先,農產品價格下跌及市場需求的約束影響到農民收入,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其次,全區農產品的供給結構一直以數量型生產方式為主,不符合需求結構;再次,支撐農牧民消費的收入來源渠道較少。長期以來,農村第一產業中種植業比重大的格局仍未改變,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不發達,而農產品增收能力已不高。最後,農牧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步伐緩慢。實有耕地麵積的減少導致農牧業剩餘勞動力增加;非農產業發展不快,吸納農牧業剩餘勞動力能力下降。另外,嚴格的戶籍製度對農牧民進城務工有所限製,城鄉分割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