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
北人中路大敗,殘餘船隻正向漢水城急退,已有江南水軍戰艦向這邊靠攏,也由不得夏侯天不急。他把心一橫,正準備下令時,楊易突道:“人人都有惜命之心,我也不想兄弟們枉死,夏侯將軍要退,在下不攔就是。”
此時已過子時,江上已是朦朦朧朧,有繚繚的白色霧氣升起,看來大霧漫江隻是遲早的問題。眼見夏侯天要撤,楊易卻是想得更多。夏侯天是夏侯霸之子,如果真要強留,玉石俱焚還是小的,真把夏侯霸逼急了,到時直接把整個漢水城兵力壓上來,難免不會發現右路軍背後的貓膩,這樣事情就會產生許多變故,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一見楊易如此說,夏侯天心頭一鬆,他把三根撓鉤解開了,然後道:“中西軍果然厲害,楊將軍更是英勇無敵,可惜份屬敵對,不然的話……”
他嘴上說著客氣的話,動作卻不慢,隻一小會,北人右翼已脫離戰場,急速朝漢水城駛去,楊易也不攔阻,讓夏侯天部全數通過。
見北人船隊全數隱沒於霧氣中,祝小龍才走到楊易身旁,輕聲道:“楊將軍,你如此做,姑父那邊怕不好交代……”
楊易負手站在開山號船頭,夜霧慢慢濃了,顏色變白,像是流動著的透明體,戰士們正在打掃戰場,遠方江船上的火把也成了一團團橘黃色的發光體。他看著江霧出神,道:“大人不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有句話說得好,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事事都要請示,反而貽誤戰機。”
話是這麼說沒錯,但祝小龍總覺得楊易有些自行其事。也許,隻有姑父這種寬宏的人,才有這種容人之量吧。不過楊將軍能說這話,說明他確實了解姑父,從另一方麵來說,也是因為姑父把他視為肱股。一想到這點,祝小龍心裏就有些不舒服。可想歸想,嘴上卻道:“小龍還未謝過楊將軍援手之德。”
剛才夏侯天暴起發難,那一刀甚是突然,要不是楊易一箭解危,祝小龍定躲不過,他一向講究恩怨分明,雖對楊易有些不舒服,但感謝的話還是要說的。楊易並未回答,仍是盯著江麵出神,突然道:“祝公子,剛才你與夏侯天的對答,很是得體,可說無懈可擊。楊某初始還怕你應對不及,中了夏侯天言語上的圈套呢。”
祝小龍怔了怔,淡淡的道:“楊將軍過獎,若論智計,小龍還差得太遠,怎及楊將軍之萬一……”
楊易轉過頭來道:“祝公子,當年多虧你把我引薦給大人,楊某才有今日,所以那些感謝和虛偽的話就不多說了,我知道你心裏對我頗有忿恚,不過咱們同在大人帳下,以後相處的時候也長,有些話,還是說明白的好。”
祝小龍心頭一凜,不由抬頭看向了楊易,道:“楊將軍這話什麼意思?”
楊易目光炯炯的看著他:“祝公子你說說,朝廷形勢是現在好,還是以前好。”
以前朝廷是三派相爭,太後和丞相都強勢之極,雖沒出什麼大亂子,但官員莫不膽戰心驚,生怕一不小心站錯隊,毀了前程不說,連一家老小的性命都得搭上。現在卻好得多,太後雖是一如既往的強勢,但人人都知道,吳明這個中西總督,卻是有名的仁慈,一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且中西軍方的根據地是中西和西北,和太後控製的江南五省差得老遠,沒什麼實際上的衝突。在故土未複的情況下,兩人實在找不出任何理由再行內鬥,所以百官也放下了心,做起事來也從容多了。
就如祝小龍對夏侯天所說,他小時候在家族的羽翼下,丞相父子什麼都把他安排好了,什麼都不用想,也不用管,所以人就顯得有些大大咧咧。其實他並不笨,和以前相比,朝廷形勢孰優孰劣,可說一目了然。聽楊易如此一說,他心頭也明白過來,嘴上卻不服輸:“如果祖父在的話,這次戰爭打得會更出色,並不見得會比太後差。”
楊易道:“是,丞相一代人傑,易從心底佩服他。可祝公子你想過沒,他和太後相比,最欠缺的是什麼?”
不待祝小龍回答,他就自問自答的道:“是眾望所歸的凝聚力,以及人心。”
他歎了口氣,又望向了遠方:“如果丞相真的上位,人心何歸?這個天下就真正一團糟了,必將大亂。”
祝小龍眼中一酸,幾乎又有眼淚流下來,連忙仰起頭,任憑江風把那縷濕意吹幹,半晌才穩定情緒道:“所以,你就把靈獸兵攔下來,讓其不能救援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