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威偶勢2(1 / 2)

第十四節

東漢人口最盛時,有近五億,江南四省雖然地盤窄些,但人口稠密,約有一億,這幾年南北交戰頻仍,雙方互有攻守,就算戰損嚴重,但要拉個幾十萬人出來也不是很難。但打仗打的全是錢,兩漢後勤補給早就吃緊。施行戰時稅賦製,極易激起民變,這點太後也懂,但她仍要推行此法,非是一意孤行,而是國庫確實沒錢。吳明說朝廷能在南寧聚集二十萬兵力,其實還是樂觀的估計。現今的十五萬人,其實已屬極限。

他接著道:“這幾年偽漢盤據漢水城,也非無所事事,而是在北岸建了許多據點訓練水軍,幾年交戰下來,北人不習水戰的缺點漸漸被弱化,所以不論從數量上來看,我們水軍已不具優勢,從質量上來說,也是如此。”

眼見吳明分析得細致入微,頭頭是道,諸葛飛無話可說,行了一禮坐了下去。

這時楊雄站起來道:“大江沿岸綿延千裏,是否可以派偏師繞道,從其他偏僻地方渡河,然後逼近漢水城,與南寧南北夾擊?”

吳明看了楊雄一眼:”自從太後屬意本候出任統帥以來,也一直在思量破敵良策,不敢稍有懈怠。楊統領此議好則好亦,但要施行起來,也是大為不易。”

不待楊雄回答,吳明敲了敲案頭,接著道:“若想在敵人後方立穩腳跟,這支偏師非得有十萬之眾不可。縱然我軍能夠分出這些兵力,十萬人的行軍也難以掩人耳目。何況一旦被發現,對方必然派兵攔截,北人以騎兵見長。不是小子膽怯,隨行的兩萬中西精騎雖是精銳,但若和北軍騎兵硬碰硬,仍嫌勢單力薄。而且孤軍深入,後勤補給也是難題。北方多堅城,一旦堅壁清野,耗也可以把你耗死。”

楊雄沉吟半晌,道:“看來真如吳侯所說,唯有正麵進攻一途?”

吳明點點頭道:“確實如此。列位將軍皆今之俊彥,或能有奇謀妙計,本侯洗耳恭聽。”

話題又繞回原點,眾將盯著城防圖苦苦思索,仍是一籌莫展。吳明也有些茫然,祝玉清雖然獻上了調虎離山之計,但若要達此目的,不說一鼓而下漢水城,至少須取得一場大勝,把敵方打痛,否則夏侯霸怎麼可能向機關城求援?後繼的計劃如何施展?而中西鐵騎強則強亦,卻不長於水戰,隻怕戰事一起,仍起不了什麼大用途。

楊雄盯著城防圖看了半晌,歎了口氣道:“奇謀妙計,下官可沒有,就看各位將軍了。”

室內眾將鴉雀無聲,敵人兵力不弱於己,又一心龜縮防守,要想一鼓而下,根本不可能。 這一場會議開了半天也沒個結果,反令眾人有些意氣消沉。眼見如此說下去,仍商量不出個所以然,吳明就令眾將散會,三日內每人想個法子破敵。就算胡編亂造也好,無稽之談也罷,都得想個點子出來,三日後複會再議。

中西騎兵當天發瘋,朝廷上下都捏了把汗,滿以為太後和吳明之間,又要效仿先前丞相,再來次龍爭虎鬥。幾天下來,雙方相卻安無事。吳明頗為克製,尋回何藝母子後,又恢複了一貫的冷清謙讓。太後更是頻頻安撫中西,不但下旨不再追究祝家之事,更令楊雄與楊易結拜,還令吳明主持第三次漢寧之戰。這一切都證明,所有事務都入了正規,朝廷上下都鬆了口氣。在太後的鞭策下,南漢朝廷高速運轉起來,忙得不可開交。去年舉士的任命書,也陸續送達,武舉人數雖少,但朝廷都有安排,最少都是個百夫長的職位。祝小龍卻是例外,他雖是今科武狀元,但由著丞相的關係,朝廷選擇性的將他遺忘了。兵部戴稟以前是丞相死忠,新投太後後,對於祝小龍仕途一事,更是諱莫如深,提都不敢提。其他人忌諱此事,吳明卻不在此列,此次會議,他就帶上了祝小龍。

眾將三三兩兩的離開,吳明仍盯著掛圖出神,過了良久,陸彙才道:“侯爺,我們該走了。”

吳明“啊”了一聲,抬頭一看,就見陸彙和祝小龍站在一起,正眼巴巴的望著自己。吳明道:“現在大概什麼時候了?”

陸彙道:“大概已過未時,候爺再不回去,幾位夫人怕要著急了。”想到何藝正在月中,而小慧更是新婚,他也不敢耽擱,站起來道:“走吧。”

吳明當先而行,幾人緊隨其後。一路上,他仍在苦思破敵之策,祝小龍小聲道:“姑父,硬攻不行的話,我們可以先破漢水城防啊。”

祝小龍也知道,現下他身份敏感,實不宜出風頭,所以會議期間默不作聲。吳明聽他一說,怔了怔道:“先破漢水城防?能不能突破對方攔截都是兩說,如何破了對方防禦?”

祝小龍道:“可修築高台,以霹靂車居高臨下壓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