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何藝不再多嘴,展開帛布,仔細看了起來,裏麵的內容大抵是這樣的:“漢水為慶陽省都,與南寧隔江相望。去年夏末秋初,北漢對西北三省發動了進攻,同時調駐北方總督夏侯霸父子駐守漢水城,采取守勢。南漢丞相祝淮順勢而為,置重兵防守的漢水城不顧,調集大軍,分上中下三路,以陶雨遇刺為借口,對中西五省發動了大舉進攻。這等安排,對北漢來說,自然頗為意外,因此在複興三年隆冬,夏侯霸趁新年佳節即將到來,南寧疏於防守之際,集中優勢兵力,對南寧發動了閃電一擊。
‘南朝西征兵力幾近三十萬,已是傾巢,內部定然空虛。是以趁此攻擊南寧,勝則一鼓而下,南寧失守,南漢政權風雨飄搖,就此瓦解也大有可能。敗則攻對方一個措手,遲緩南朝向西北調遣兵力,為西北戰事爭取時間和空間。因此,無論勝敗,我方都須一戰。’夏侯霸在給北漢皇帝軒轅通的上書中,如是說道。這等好事,李鐵自然不會拒絕,太尉府效率很高,馬上就批準了這次軍事行動。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夏侯霸在和趙無能爭權。兩人一個是北方總督,一個是東北總督,都是李鐵一派的中堅人物。如今西北戰事進入了掃尾階段,不管趙無能西征結果如何,他夏侯霸總得打一打南寧的。勝了麼,固然可喜。敗了麼,反正自己的任務是防守漢水,還可以說成牽製成功,把西征的功勞分一些給自己,何樂而不為?
臘月十五,在準備了近半個月後,漢水城江船盡出,趁著夜色,對南寧城趁夜突襲。南寧城措手不及之下,損失慘重。新任水軍都督解坤率三千巡夜戰艦力戰不退,最後被洶湧而上的敵船重重包圍,進入了艱苦的接舷戰。三千水軍,幾乎全軍盡墨。最後隻餘幾百人跳水僥幸逃脫。解坤最終戰死,為國捐軀。不過,他的犧牲為南寧城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南漢水城部隊迅速支援,和漢水夜襲隊戰在一起,終於打退了敵方進攻。但由於準備不足,卻是損失慘重。
夏侯霸大喜,解坤一死,南漢方麵就沒有拿得出手的水陸大將。滿以為如此一來,攻下南寧是遲早的事,那知南寧城的守禦,強得有些過分,南寧剩餘的水陸軍隊雖然人數占了下風,但利用大江天險,進退有據,打得有聲有色,幾番對攻下來,漢水方麵吃了老大一個虧。
後來才知道,南寧城在危難之際,啟用了虎威將軍楊雄。楊雄是虎門楊家的後裔,軍事理論自不待說。以前更是南蠻飛馬軍團長錢均的義子,在頓爾要塞呆了十幾年,打退了波斯多次進攻。可說守城經驗極度豐富。楊雄接手南寧的防禦之後,去冗換新,重新招了大量新兵。並且發動守城宣傳,灌輸‘城在人在,城亡家亡’的理念。所以南寧城後來的兵力沒增加多少,但人人悍不畏死,守得更如鐵桶一般。楊雄把這幾萬人用得出神入化,漢水方麵的兵力雖然兩倍於南寧,但攻了近半個月,竟然毫無寸進。這等大事,廖剛本準備當時就向吳明稟告的,奈何所述實在太多,加之戰事變化頻繁,令人眼花繚亂。兼且吳明身陷沙漠,信鴿傳遞多有不便,所以耽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