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您有這個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
若您真沒有這個雅量,我將失掉對您的尊敬。”1953年9月11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梁漱溟作了即席發言,在發言的第三部分,梁漱溟著重談了當時的“農民問題或鄉村問題”,梁漱溟說:
“還有其三,是我想著重說出的。那就是農民問題或鄉村問題,過去中國將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民而以鄉村為根據地的。但自進入城市後,工作重點轉移於城市,從農民成長起來的幹部亦都轉入城市,鄉村便不免空虛。特別是近幾年來,城裏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裏(包括北京)跑,城裏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矛盾。有人說,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話值得引起注意。我們的建國運動如果忽略或遺漏了中國人民的大多數——農民,那是不相宜的。尤其中共之成為領導黨,主要亦在過去依靠了農民,今天要是忽略了他們,人家會說你們進了城,嫌棄他們了。這一問題,望政府重視。”
梁漱溟的話顯示了他觀察之敏銳,思考之深刻,然而,他在發言中所提兩個問題與當時提出的總路線的精神是相違背的,這樣一來,梁漱溟的這番話就必然引火燒身。
9月12日,梁漱溟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列席了中央人民政府擴大會議。彭德懷司令員先作了抗美援朝情況的報告,接著是主席的即席發言。主席講話時,突然岔開話題,提到關於農民生活苦的問題,他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但是要知道,有大仁政小仁政的區別,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毛主席沒有點梁漱溟的名,但梁漱溟當然知道是針對自己那天的發言。他一方麵感到意外,一方麵也不服氣,因為他並沒有反對總路線的意思。
當天晚上,梁漱溟給毛主席寫了封信,信中說:
“你說的一些話,是說我。您說我反對總路線,破壞工農聯盟,我沒有這個意思,您說得不對,請你收回這個話,我要看看您有沒有這個雅量。我那天發言時,您不在場,希望主席給個機會,由我當麵向您複述我那天的發言,以求指教,解除誤會。”
13日的晚上,梁漱溟與毛澤東有過一次時間約為二十分鍾左右的談話,梁漱溟強調自己並不反對總路線,是毛澤東誤會了他,而毛澤東說梁漱溟不肯承認,兩人話不投機,不歡而散。
17日,繼續開會,會上章伯鈞發言,中心內容就是批判梁漱溟一貫反動。其間,毛澤東多次插話,分量很重,如:“你(指梁漱溟)雖沒有以刀殺人,卻是以筆殺人的。”“人家說你是好人,我說你是偽君子!”“對你的此屆政協委員不撤消,而且下一屆(指1954年)政協還要推你參加,因為你能欺騙人,有些人受你欺騙。”“假如明言反對總路線,主張注重農業,雖見解糊塗卻是善意,可原諒;而你不明反對,實則反對,是惡意的。”梁漱溟聽了主席的話,感到主席對自己的誤會很深,有辯解的必要,他要求發言,但主席台認為沒時間。會議主席安慰他,回去好好準備一下,明天發言。
第二天開會,梁漱溟拿起準備好的稿子,開門見山地說:“昨天會上中共領導人的講話,很出乎我的意外;當局認為我在政協的發言是惡意的,特別是主席的口氣很重,很肯定我是惡意。但是,單從這一次發言就判斷我是惡意的,論據尚不充足,因此就追溯過去的事情,證明我一貫反動,因而現在的胸懷才存有很多惡意。但我卻因此增加了交代曆史的任務,也就是在講清當前的意見初衷之外,還涉及曆史上的是非。而我在解放前幾十年與中共之異同,卻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這就需要給我比較充裕的時間……”
梁漱溟剛講到這裏,台下有人打斷他的話,不讓他說下去。梁漱溟隻得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對毛主席說:“我現在唯一的要求就是給我充分的時間讓我說話。昨天,大家說了我那麼多,今天不給我充分的時間是不公平的。我很希望黨和黨外人士考察我,考驗我,給我一個機會。同時,我也直言,我還想考驗一下黨,想看看毛主席有無雅量。什麼雅量呢?就是等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都說清楚之後,毛主席能點點頭說:‘好,你原來沒有惡意,誤會了。’這就是我要求的毛主席雅量。”毛主席則回答:“你要的這個雅量,我大概不會有。”梁漱溟接著說:“主席您有這個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您若真沒有這個雅量,我將失掉對您的尊敬。”毛主席說:“這點‘雅量’還是有的,那就是你的政協委員還可以當下去。”梁漱溟說:“這一點倒無關緊要。”毛主席生氣地說:“無關緊要?如果你認為無關緊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有關緊要,等到第二屆政協開會,我還準備提名你當政協委員。至於你的那些思想觀點,那肯定是不對頭的。”梁漱溟毫不退縮,說:“當不當政協委員,那是以後的事,可以慢慢再談。我現在的意思是想考驗一下領導黨。因為領導黨常常告訴我們要自我批評,我倒要看看自我批評是真是假。毛主席如有這個雅量,我將對您更加尊敬。”毛主席答:“批評有兩條,一條是自我批評,一條是批評。對於你實行哪一條?是實行自我批評嗎?不是,是批評!”毛主席的口氣越來越重,但梁漱溟不為所動,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我是說主席有無自我批評的雅量!”
梁漱溟直抒胸臆,仗義執言,不僅震撼了國人,就連域外人士也為之讚歎不已——國外一家媒體稱他為中國“最有骨氣的人”。梁漱溟死後,有幅挽聯這樣寫道:“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揚儒學為己任;廷爭麵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言。”所謂“廷爭麵折一代直聲”,所謂“為同情農夫而執言”,說的就是這次不同尋常的“雅量”之爭。
“人性是不夠善,但人性是向善的。”
梁漱溟很喜歡《書魯亮儕事》一文,經常要他的兒子梁培恕背誦給自己聽。這篇古文說的是這樣一件事:雍正年間,河南某縣李縣令,因挪用公款被撤職,巡撫大人派魯去接任。魯進入該縣後,發現這位李姓縣令在當地口碑甚好。等到魯見到李姓縣令後,也覺得不像揮霍無度、魚肉百姓的貪官汙吏,便問他,為何挪用公款?李答,自己是雲南人,離家已長達十年,這次借公款,隻想把母親接過來,結果,母親到了,自己的官也丟了。魯聽後,很不忍,就回去找巡撫大人,提議還是由李某擔任縣令。兒子每次背誦這篇課文,梁漱溟會不覺地流出淚來。梁漱溟的心腸實在很軟,聽不得這些感傷的故事。
一次,梁培恕看望父親,因看不慣社會的不公,就對父親說了句氣話:“我對人類感到失望,我已經差不多相信人性惡了。”
梁漱溟則笑著搖頭。
梁培恕說:“難道不是這樣,人性能說是善嗎?”
梁漱溟回答:“人性是不夠善,但人性是向善的。”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向善的一麵啊!”
“你覺得他惡,是因為你善啊!”梁漱溟說這話時,眼裏已有淚光閃爍。
1960年3月,梁漱溟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帶領水利部有關人員到鄆城考察。為招待梁漱溟一行,鄆城縣專門派人去濟寧市買了蝦、海參等高檔菜,由專業廚師烹飪。中午吃飯時,梁漱溟看到這桌奢侈的宴席,大怒,說:“你們鄆城有這樣的菜嗎?太浪費,太奢侈!”梁漱溟很少有大發雷霆的時候,這一次終於忍無可忍。鄆城領導忙不迭地解釋,說:“鄆城地方小,恐招待不周,才特意去外地采購的。”並表示下不為例。梁漱溟則說:“我隻吃白菜豆腐。”結果,飯桌上,梁漱溟隻吃自己的白菜豆腐,其他的,動也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