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探秘(3 / 3)

高寒灌叢草甸地帶

位於青藏高原中東部的高寒灌叢草甸地帶,是由地勢陡峻的深切峽穀向一望無垠的高原腹地轉變,具有高原亞寒帶半濕潤氣候的自然地域單元。遼闊的丘狀高原上廣布著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植被。占優勢的高山草甸植被,主要有矮型莎草和雜類草草甸。雜類草草甸以東南部居多,其他則以小嵩草草甸占絕對優勢。

高山草甸土(寒氈土)屬AC型,最主要的特征是土壤表層有一為小嵩草等死根和活根密集糾結而成的草皮層(Ac層),厚約10cm左右。草皮層形成的原因,主要在於低溫條件下,植物生理幹旱的持續時間較長,微生物活動受到抑製,植物殘體分解緩慢,嵩草等龐大根係因而纏結成層,且常有凍脹裂縫,形成草皮層塊。

青藏高原的高寒灌叢草甸地帶是高原東南部濕潤、半濕潤型垂直帶譜高山帶在高原麵上延伸聯結展布的、具有水平地帶性意義的、獨特的自然地帶。無論從其自然環境特點,還是生態係統本身的性質看,在低海拔區域並不存在相應的自然地帶。比較研究表明,高寒草甸地帶的溫度水分條件均高於北半球的苔原帶。高寒草甸地帶東南邊緣的界線與山地森林的西北界限大體相符,取決於最暖月的平均溫度;而其西北邊緣的界線則與高山草原或高山草甸草原的出現有關,與從半濕潤至半幹旱的界線一致,可視為水分不足的一條界線。據布迪科,苔原帶的輻射幹燥指數

從人類活動角度看,高寒草甸地帶與苔原帶也有很大的不同。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地帶麵積達26.9萬km2,占高原區域總麵積的10.7%,人口密度為3.0人/km2,在高原亞寒帶中它遠高於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區域。至於苔原帶則基本上屬於無人區,人類活動的影響極其微弱。高寒草甸地帶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場資源的特點是以小嵩草占優勢的高山草甸為主,牧草低矮,產量低,但營養價值較高。放牧家畜組成主要為犛牛、馬和綿羊,其中犛牛在畜群中(按綿羊單位計)比例高,是青藏高原犛牛的集中分布區。畜牧業生產的主要限製因素是青草期短、枯草期長,季節不平衡嚴重;抗災能力弱,冬春雪災較多,牧業生產不穩定;冷季牧場超載,限製暖季牧場的充分利用;牧場過度采食,草地退化現象普遍;草原毛蟲和鼠(高原鼠兔和鼢鼠)危害嚴重,降低了牧草產量。

寒旱核心區域

在全球有兩個非常幹旱的高海拔區域:一是位於玻利維亞西南,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的南美安第斯山脈中段,即所謂普那荒漠(Puna de Atacama);另一則位於青藏高原的西北部。普那荒漠處於反氣旋高壓的氣流下沉區域,由於南北向山脈對水汽的阻障作用明顯,加上洪堡寒流幹旱效應的相互作用,在安第斯山脈中段西部形成極其幹旱的環境條件。位於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屬於高山/山地荒漠、半荒漠地區,與亞洲腹地極端幹旱的暖溫帶低地荒漠相連。在高原主體地域分異的空間格局中,與高原東南部濕潤的水汽通道形成鮮明的對照。

青藏高原有兩條水汽輸送路徑。東線來自孟加拉灣,可達高原北緣柴達木盆地一帶。西線來自阿拉伯海,夏季可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阿裏地區。中昆侖山內部腹地及南翼高原恰好遠離上述兩條水汽輸送路徑,從而形成了極端寒冷幹旱的區域。這裏地勢坦蕩,幹燥剝蝕及寒凍冰緣作用發達,湖泊幹涸退縮,湖水礦化度增大。高山荒漠植被占優勢,植被蓋度極為稀疏,僅1%5%左右。土壤為高山荒漠土,甚至出現高山石膏荒漠土。從中昆侖山主脈的垂直自然帶譜看,屬於高寒極幹旱結構類型組和毗鄰高山上發育的極大陸性冰川正相吻合,互為佐證。

Troll,C.(1972)在亞洲中部和南美幹旱上限的比較研究中引入亞洲高地的幹旱核心一詞,用於泛指這一地區的幹旱以及完全缺失森林植被的高地。與此相對照,中昆侖山腹地及南翼高原具有極高的幹旱上限,寒冷幹旱的氣候和相應的植被和土壤,因而稱之為青藏高原寒冷幹旱的核心區域。

八、自然地域分異的三維地帶性

地表自然界的地域分異是地帶性因素和非地帶性因素相互製約、共同作用的結果。地帶性原則是根據氣候在土壤、植被上的反映,來觀察自然現象的水平地帶規律,並尋求相應的劃分方法。從三維地帶性觀點出發,高原邊緣的垂直自然帶與毗鄰的水平地帶有密切的聯係;而在高原內部的垂直自然帶,其基帶或優勢垂直分帶在高原麵上聯結、展布,反映出自然地帶的水平分異,反過來又製約著其上垂直自然帶的特點。這樣,青藏高原上自然地帶的水平分異和自然帶的垂直變化犬牙交錯、互相結合,是三維地帶性原則在廣袤高原基礎上的發展,顯示出自然地域分異的獨特性,是一般範圍狹小的高原山地所不能比擬的。

作為緯向地帶性主要分異因素的太陽輻射在高原範圍內雖仍顯示出它的重要影響,表現為溫度從南到北遞減,垂直自然分帶界線的海拔高程也沿同一方向降低。但是高原上輻射平衡和溫度等項要素以高原西北部為中心的環狀分布態勢在空間上呈“同心弧狀”的分布態勢,則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出地勢結構和海拔等因素的作用,與一般的緯向地帶分異明顯有別。

受大氣環流影響和高原地勢格局的製約,形成了溫度、水分條件地域組合的不同,呈現從東南暖熱濕潤向西北寒冷幹旱遞變的趨勢。在自然景觀上表現為由山地森林-高山草甸-山地/高山草原-山地/高山荒漠的帶狀更迭,具有明顯的水平地帶分異特點。與我國溫帶相應自然地帶相比較,它們在水分狀況特點上相似,而以溫度偏低表現出高原自身的特色。

九、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域係統

比較中國自然區劃的各種方案可以看出,大多數區劃方案都將青藏高原作為高級區域單位劃出。主要分歧在於柴達木盆地及阿爾金山、祁連山的歸屬。部分學者認為柴達木盆地及其毗鄰山地氣候幹旱,具有溫帶荒漠的自然景觀,將其劃歸西北幹旱區。根據構造地貌、海拔高度、溫度條件、土地利用、植物和植被類型以及山地垂直帶的分析,我們從發生學觀點認為,按照現代景觀特征,青藏高原北緣界線應從北部山係外側暖溫帶/溫帶地帶性荒漠的上限通過,將柴達木盆地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一起劃歸青藏高原。

為了先使水平地帶性得到充分的反映,後再體現垂直地帶性的差異,需要對高原山地的各種地貌類型組合與基麵的海拔高度進行分析研究,按不同區域確定代表基麵及其海拔高度範圍,使生物氣候的資料數據得以對照比較。例如,羌塘高原海拔45004800m,以廣闊的湖成平原和山麓平原為代表,為高寒草原地帶;而藏南則以海拔35004200m的寬穀盆地為代表部位,屬山地灌叢草原地帶。又如地勢起伏、高差懸殊的橫斷山區中北部,占有優勢地位的山地暗針葉林帶的幅度最寬,而人類聚居和主要生產活動則多集中在寬穀盆地。因此,可將海拔25003500(4000)m的河穀盆地作為川西藏東山地針葉地帶的代表基麵。根據所確定代表基麵的海拔高度來比較各個區域的溫度、水分條件組合以及地帶性植被和土壤,進而劃分為不同的自然地帶或區域單元。

和低海拔地域一樣,大體上可依次按溫度條件、水分狀況和地形將青藏高原加以劃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係統的擬訂采用比較各項自然地理要素分布特征的地理相關法,著重考慮氣候、生物、土壤的相互關係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意義。采用的等級單位為:溫度帶-自然地帶-自然區。根據上述原則、方法和指標,除東喜馬拉雅南翼山地劃歸山地亞熱帶以外,可將青藏高原劃分為2個溫度帶,其下劃分為10個自然地帶,其命名原則是:地域名稱+優勢的地帶性植被類型。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人為措施不易大規模或長時間地改變它。以日均溫穩定≥10℃的日數作為主要指標,最暖月平均氣溫為輔助指標,將青藏高原劃分為山地亞熱帶(O)、高原溫帶(Ⅱ)和高原亞寒帶(Ⅰ)。

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水分成為植物生長和分布的限製性因子。采用年幹燥度(年蒸發力與年降水量之比)作為主要指標,年降水量為輔助指標,劃分出濕潤(A)、半濕潤(B)、半幹旱(C)和幹旱(D)等地域類別。

自然地帶指受大地勢結構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在溫度、水分條件組合上呈現共同特征,具有地帶性植被和土壤的範圍較大的自然地域。自然地帶內垂直自然帶譜的性質和結構類型組合相似,土地利用特點及農林牧業的發展方向大體一致。這是青藏高原自然地域係統中最主要的等級單元。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帶如下:0A1東喜馬拉雅南翼山地常綠闊葉林地帶;ⅡAB1川西藏東山地針葉林地帶;ⅡC1藏南山地灌叢草原地帶:ⅡC2青東祁連山地草原地帶:ⅡD1阿裏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帶:ⅡD2柴達木山地荒漠地帶:ⅡD3昆侖北翼山地荒漠地帶;IB1果洛那曲高寒灌叢草甸地帶;IC1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帶:IC2羌塘高寒草原地帶:ID1昆侖高寒荒漠地帶。

青藏高原是我國長江、黃河和亞洲多條重要江河水係的發源地,高寒生態係統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麵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對中下遊地區有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作為世界上主要的高寒生物資源庫,青藏高原蘊含著許多獨特的種質資源和土著生物,具有極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青藏高原雪峰林立、冰川眾多、湖泊遍布、自然景觀豐富多彩,加上珍貴的傳統民族文化遺存,是國內外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但是,由於青藏高原形成年代新、海拔高、地表自然過程年青,雖然人類開發曆史比我國低海拔區域要遲,但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十分敏感而脆弱。青藏高原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對我國及周邊區域的環境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我們應貫徹“生態優先”的基本理念,切實保護好雪域高原的“藍天、青山、淨水”,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基礎。從國家發展的總體出發,應將青藏高原自然環境與生態係統的維護和保育作為國家與相關省區的重要責任,也是我們全國人民的共同責任和義務,讓作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家園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