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團隊方能締造創新模式
孫友宏教授始終堅定地認為,做好一個科研項目,絕非是一兩個人能夠完成的,必須依靠一個強大的團隊,跨學科、多工種地形成一個係統,按照科研規律辦事,持之以恒肯定會有成果。這一次的“油頁岩”項目便彙集了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裝備總公司等多個單位聯合參與,堪稱油氣資源行業的國家隊。不僅如此,項目組還聘請了李廷棟院士等17位專家作為項目科技與谘詢委員會成員,是團隊的堅強後盾和智囊。政府也從政策、環境、資金等項目開展的各個方麵給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因此,盡管項目很大,難度不小,但是孫友宏教授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必勝的信心。
目前,工業上對油頁岩資源的利用主要是通過傳統露天開采,將油頁岩礦石開采到地表後,再經過低溫幹餾,製取頁岩油或燃燒發電。這種技術屬於粗放型,每次隻能提煉出5%-7%的頁岩油,卻產生超過90%的廢渣。廢氣、廢水和廢渣汙染環境,這成了世界性難題。美國和國際上一些大型石油公司一直在致力於油頁岩地下原位轉化技術的研發,直接給地下的油頁岩層加熱,使它在地下裂解,生產出頁岩油和天然氣,最後通過生產井把油氣開采出來。但由於技術開發的難度太大和使用條件的限製,至今未能商業化生產。而在此之前,我國在油頁岩原位開采技術上的研究幾乎還是空白,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工藝技術研究上也基本屬於起步階段。
所有的困難並沒有嚇退孫友宏教授和他的團隊,熟悉他的人都了解,他是一個越遇到挑戰越興奮的人。在孫友宏教授的字典裏,隻有“迎難而上”,沒有“挫折退縮”。團隊核心負責人之一郭威教授也提到,孫教授除了對自己嚴苛外,還經常跟著課題組早晨七點工作到淩晨十二點,這是常有的事,逢年過節也是如此。有的時候甚至為了一個項目彙報材料或解決一個技術難題一幹就是通宵。因為在他們看來,科研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個需要攻克的難關,科研成果就不能領先別人。反複發現和解決問題正是不斷提高科研成果含金量的過程。
在孫友宏教授的精神感染下,項目組的全體成員經過四年艱苦決絕的奮鬥,針對我國油氣資源領域未來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圍繞六大創新平台和六大攻關課題進行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攻關研究與重大技術裝備的研發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憶起過去的上千個日日夜夜,孫友宏教授動容地表示,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像在出野外的科研中,環境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大家都能夠堅守,哪怕離家隻有幾十公裏的距離,也沒人提出回家去住,而是為了科研的順利進行,幾過家門而不入的常駐野外。
就是這樣一群“當代大禹”,向自然界進行著自我挑戰。團隊先後建設24個油頁岩相關實驗室,組成了6個科技創新平台,具備了油頁岩研發所需的優越條件。在關鍵技術研發方麵,以油頁岩地下原位開采技術和油頁岩綜合利用技術為重點,開展了油頁岩資源從評價、勘探、開采、利用到環保的關鍵技術產業鏈。
團隊完成了鬆遼、樺甸、梅河等重點含油頁岩盆地進行資源評價,優選出扶餘-長春嶺和農安-永安兩個優質油頁岩含礦區作為油頁岩產學研用項目的野外試驗基地,評價了試驗基地的區域地質特征與水文地質條件、研發了汙染物遷移轉化過程模擬係統。
團隊還自行研發了JLEM12型電磁探測係統、便攜式現場近紅外光譜儀、原位高溫高壓光纖監測係統、油頁岩礦層識別與綜合處理係統等性能卓越的儀器設備,形成了我國自主產權的油頁岩地球物理探測關鍵技術與儀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油頁岩原位裂解技術方法的研究中,團隊結合中國特殊的油頁岩埋藏特點,研發了近臨界水地下原位裂解技術(SCW法)、地下原位高壓-工頻電加熱技術(HVF法)和地下原位局部化學法(TS法)三種油頁岩的原位轉化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