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Nature》《Science》的中國聲音(一)(1 / 2)

2014:《Nature》《Science》的中國聲音(一)

本期焦點

作者:薛小迪

《Nature》和《Science》雜誌都是世界上久負盛名和極具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其刊載的內容經常被世界各地新聞媒體作為最新科學信息的最可靠來源而被廣泛傳播。根據湯森路透最新的《SCI期刊分析報告》,《Nature》、《Science》雜誌的影響因子分別為42.351和31.477,在綜合類自然科學期刊裏仍居伯仲之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投入持續增加,我國科學家在兩個刊物上發表的科研成果也呈井噴之勢。2013年我國科學家在《Nature》上發表的研究性論文27篇,在《Science》上發表的研究性論文為31篇,而2014年,這兩個數字幾乎翻倍,初步統計分別為52和51篇。就論文涉及的領域而言,生命科學、醫學、化學、材料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等仍然是熱門,就論文產出機構來看,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仍是前三強。在接下來的幾期,本欄目將持續為讀者呈現2014年度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原創論文的優秀科學家及其在這兩個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簡介,以彰他們為我國科研做出的貢獻。

《Nature》的中國聲音:

黃誌偉

黃誌偉,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結構生物學及信號通路方麵的基礎研究。

2014年1月9日,黃誌偉教授及其科研團隊發表於《Nature》的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hijacking CBF-β and CUL5 E3 ligase complex by HIV-1 Vif》的文章,第一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領域一直關注的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結構,破解了這一領域30餘年的謎團,並闡明了Vif如何“劫持”人CBF-β以及CUL5 E3連接酶複合物的分子機製,為理性設計靶向該複合物的全新艾滋病藥物提供了結構基礎。

施一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

施一公課題組於2014年2月6日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Lsm complex bound to the 3′end sequence of U6 small nuclear RNA》的文章,該研究通過特殊的蛋白質表達手段獲得了均一性和穩定性良好的自組裝Lsm蛋白質複合物,克服了傳統Lsm蛋白提取方法對蛋白質造成的潛在變性危害。在此基礎上,又對蛋白質複合物和RNA片段進行了共結晶,結合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分析手段,揭示了Lsm2-8七聚體蛋白質複合物特異性識別U6 snRNA末端的分子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