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李萍終於對李家的環境有點點了解了,對比自己這些日子看到的。心裏也有了些計較。
李家收入主要來源是李秀才坐館,他們這是族學,族裏每年會給他補貼。而過年過節的,學生家長也會送些年節的臘肉、禮品之類的。
李家還有田,隻不過,那是族裏分給李秀才和大郎的丁田。因為李秀才有功名,他的丁田比一般的族人要多些。
大郎李彬是男丁,一生下來就有。隻不過,丁田對於別人家來是很重在的所在,但對李秀才家來,卻是有它不多,沒它也不少。李秀才坐館,而大郎在外學徒,田地對他們就是負累。
李娘子就跟李秀才,把田地交回了族裏,由族裏交給家裏勞力多的人家代種。收了糧食,幫著他們交了稅,除了一年的口糧,給孩子們點零用就成。這也是李秀才一直,自己家娘子是那少有的女中丈夫。
他們是可以把丁田租出去,收益是比現在多點。但真的出租,那些佃戶們,有點什麼事就得來煩人。不管收成好與不好,到點收租隻怕還要來哭哭窮。在她看來,他們都是心慈手軟的主,真讓她幹那逼人的事,她也做不出來。交回族裏,麻煩就是族裏的事了。
而也是因為李娘子早早的把丁田交回族裏代管,這讓族人們對李秀才一家都是親和有禮的,與族人搞好關係,李秀才這些年才能守住自己的位置,沒一個人敢挑戰於他。
沒了田地的煩惱,李娘子有空就在家裏織些布,每月到點交點活,也是點活錢。平日裏,李娘子還在自家的後院裏還種了一哇菜地。白沒事讓李秀才去澆點水,抓抓蟲。當是活動了筋骨,收成除了送點族老家,他們一家人也就夠吃了。家裏喂些雞,生些蛋,可進城換些油鹽。
所以李家的日子在村裏算是過得不錯的,不完全靠著從土裏刨食。一家一共四個人,李秀才和李娘子都是能賺錢的;大郎雖沒出師,拿不到工錢,但他也不在家吃飯!人也了,半大子,吃死老子,大郎不在家吃飯這事,其實是能為家裏省不少嚼用的。
二丫在家裏算是最沒用的,但是她十歲了,平時給父母打個下手,喂個雞,撿個蛋什麼的,其實也能幫點忙的。這一家子沒一閑口,怎麼會存不到錢。
但是,這在李萍看來,李娘子做點啥也比織布強啊。六百錢,一個月,還累死累活,還要教給自己,讓自己跟著她一塊過這麼笨的生活?
“你還想偷懶不成?這樣到婆家,不得被趕出來?你婆婆那人,自己家裏精窮的,卻是一雙富貴眼的,你若沒點手藝,怎麼拿得住她?”李娘子可不會讓女兒繞糊塗了,喝了她一聲,讓她上架子,開始教。
李萍想想也是,不論自己能不能找到更省力氣的賺錢之法,學門手藝總是必要的。想當年,在娘家,父親不也逼著她讀書、寫字、彈琴、念詩。沒事還畫兩筆畫,雖她也知道父親不是因為疼愛,但也知道,未嫁女原本就是待價而估,你本身技能越高,價碼也越高。
到了這貧門戶裏,這家的父母至少也沒打算拿她換銀子,讓她學門手藝在婆家好混,她自不能駁了她的好意的。認命的聽李娘子的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