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不隨地大小便”是一個“原則”。有位老年人和一個幼兒在銀行排隊等著存錢,結果老少都出現了內急,可是銀行內沒有可方便之處。老人急忙帶著幼兒出門,小孫子出門對著樹坑“破壞了原則”,而老人因為“堅持原則”憋昏過去,最後尿失禁,送往醫院。像這種情況,我們是該批判幼兒“破壞原則”呢?還是該讚揚老人“堅持原則”?看來,不論譴責誰破壞原則,都不道德;不論誇獎堅持原則”,也同樣“不道德”。所以,“道德”和“原則”,不是一成不準出,不能缺乏變通,不要道貌岸然,更不能抽去了“我”去講什麼“無私”。
此外,在社會中還不能示強,而要學會示弱。社會群體普遍存在兩個心理:第一個心理是群體對強者的毀滅往往幸災樂禍;第二個心理是對弱者群體往往保持著最大的同情。
在群體中示弱的好處就在於:首先,能夠得到最大的支持。在社會中的成長往往都離不開群體特性。如果示弱,群體中會有很多人對你表示同情,進而盡可能地給你幫助,這樣你可能很快就能獲得發展的機會。
其次,示弱能夠避免群體的聯合反對。群體聯合反對的往往是強者,而不會是弱者。群體對弱者往往會采取保護的做法。
再次,示弱能夠避免卷入群體中的爭鬥之中。群體中的爭鬥往往會籠絡一批人排擠另一批人,這些人往往在群體中有一些影響力。在群體中示弱的人往往能夠避免被籠絡和被排擠,進而回避群體的權力鬥爭。
最後,示弱能夠交到很多朋友。示弱往往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別人在幫助自己的過程中也就自然把自己當作是自己人。以後有什麼好處自然會對自己多關照。
曆史上很多君王因為不懂得示弱而遭到覆滅。項羽是最典型的例子。巨鹿之戰成全了項羽的英名,但是項羽不知道收斂自己,而是極力地炫耀自己的武力和軍事實力。而與他相反的就是劉邦,劉邦本身很弱,而且處處示弱,最後劉邦得到了很多謀臣武將的支持,更是得到了一些地方勢力的支持。雖然劉邦勇武不及項羽,但是後來卻能滅掉項羽而建立漢朝,可見示弱和示強的區別了。
馮道並不是一個示弱的人,但是他卻是一個能夠適應環境的人。環境在改變,國君在更迭,馮道也跟著改變,他對每一個國君都十分忠心,盡到臣子的責任。他適應了當時五代十國的環境,因此取得了大成功。他學的雖然是孔孟之道,但是並沒有表現出愚忠。相反他有著一種清靜無為的思想,這可能和他的字有關係。他的思想導致了他不以某一個國君為念,而以天下百姓為念;不以個人榮辱為念,而以國家安危為念。他沒有遵從一些迂腐的道德原則,做人也不固執,做事能夠變通,因此能夠得到重用。
總之,真正能夠生存下來的人是適應環境的人,而不是表麵看起來強大的人。這種適應環境的人能夠十分主動地改變自己,因此很少和現實發生衝撞,最終在社會中也能夠一帆風順。
人要學會適應,不要強為是很關鍵的。社會是有規律的,生活的規律也蘊藏其中。如果一個人不能適應的話,那麼必然會受到很多的挫折。雖然挫折是人成長的食糧,但是如果能夠不受挫折也能成長則是件兩全其美的事情,為什麼人一定要受到打擊後才能長大呢?
不斤斤計較,不苛求別人
水雖然很平,但是免不了有水波起伏;秤雖然很準確,但也必然有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