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李從嘉掛帥征討南漢,將原建武軍統領張從久撤職,換上之前就與六皇子親善的齊明遠。這是保大皇帝公開發出的兩個信號,他對淮王李從嘉的信重是越來越甚,不過在暗中李璟還留了一手,那便是新任鹽司總點檢楊覓!此人乃是保大三年的狀元,官至湖州知府。這個人除了才幹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骨頭硬,運氣好,前者是指即使是太師威國公這樣重臣他也不賣麵子,後者則是說即使得罪了如此的人物但但他的官運卻從來沒有受到影響,接下來又是升入金陵擔任禮部左侍郎,最後也是出人意料的擔任鹽司總點檢。
相比於官居二品的禮部三把手,那四品得點檢之位似乎是降職,可你要是將這個機會放出去,願意幹的人絕對會踩破吏部的門檻,那可是大唐一等一的肥缺!於是乎對楊覓後台的猜測又開始在官場傳播開來,有的說是大皇子李弘冀,也有的說是太師鍾雲和威國公宋齊丘,之前的衝突不過是煙幕而已,最後一種便是陛下派此人前往江淮就是為了盯著淮王李從嘉的,畢竟楊覓這個人的脾氣就像茅房裏的石頭又臭又硬,而且為人為官皆是剛直不阿。
關於楊覓的身份整個大唐知道的人不會超過四個,應該是原來隻有兩個,那便是保大皇帝李璟和張公公,答案很簡單,他是李璟特意培養的。這亦是帝王手段之一,看似毫無關聯的官員最後就能發揮極大的作用。金陵之變讓李璟看清了很多東西,他最為看好的繼承人吳王李弘冀至少此時還不合格,假如不是他及時醒來吳王最後一定不會是皇太弟李景遂的對手。
但李景遂一樣不夠決斷,在李璟看來其時對方是有著很多機會一舉拿下所有人的,尤其是李弘冀授人以柄之時,以雷霆手段掃除所有異己,而隻要他能集中力量擊敗在溧水的吳王的五萬大軍就能迅速掌控大唐的局勢。倘若換了自己的話應該會這樣做吧?想要承擔皇冠之重就必須能人所不能。亂世之中尤其如此,倘若自己現在去了,誰又能為大唐守住這座江山?
李弘冀失與謀略,李景遂少了決斷,那麼李從嘉呢?當李璟醒來聞張公公說起金陵城中發生的一切之時,他的腦海中第一次真正有了這個想法。年少輕狂風流俊賞的六皇兒在自己重病之時的表現卻是近乎完美,唯一的缺點便是沒有對皇權表現出渴望。對,在李璟心中那就是缺點,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便是李從嘉故意如此,可以他對自己兒子的了解這幾乎不可能。
能夠在亂世之中保大唐二十年盛世,李璟就算不是什麼明君但絕非無能之輩,尤其此次重病更讓他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天意無常,繼承人的位置在此時更加的重要起來,既然李從嘉有這個能力他就要加以培養,就算為吳王燕王樹立起一個強大的對手也是好事。而且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六皇子轉述劉仁贍將軍之言是極有見地的,麵對後周李從嘉又能做到什麼程度?
討伐南漢之戰是李璟對李從嘉的第一次考驗,而後者的表現也讓他滿意,雖然沒有吳王李弘冀那樣出眾的軍事才能,可李從嘉的用人之道卻完全能夠彌補。這一點從他宣布淮王為首功之時,都虞候等將領認同的眼光之中就能看的出來,對於一個帝王而言,這恰恰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大周不是南漢,軍力強盛十倍與之,郭威更是雄才大略麾下能征慣戰之將眾多,李璟自問不是對方的敵手,燕敬權一事讓他更加清醒的認識到這一切,那麼李從嘉可以嗎?他不知道也未必看好六皇子,可有的事情不去做你永遠不可能知道答案!那就賭一賭吧,戰爭需要錢糧,李從嘉興修水利發展農藝革除弊政這些做的都不錯,也在編練士卒精銳!把建武軍交給他是李璟給予的軍事方麵支持,江淮的鹽政則是第二個,畢竟按老將軍之言大唐大周必有一戰,假如李從嘉守不住江淮,這鹽政以後再也不用他來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