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章 兩耳不聞窗外事(1 / 3)

南廂房一會之後吳王李弘冀對於淮王的態度還是比較滿意的,並不是完全因為兄弟二人對話中他對六弟的觀察,還在於以目前李從嘉的實力並不足以參與到這場皇權的爭奪中來,自從他封王江淮之後李弘冀可沒有放鬆過對皇弟的觀察,正像李從嘉自己預測的一般,無論是吳王還是燕王在江淮之地都有著自己的勢力。但至少眼下的淮王已經成了決定形勢走向的一顆重要棋子,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李弘冀到了金陵,李從嘉並沒有任何的改變,還是繼續著自己一貫的表現,每日隻是全心全意的伺候父皇,對朝堂之事依舊毫無興趣,但燕王李景遂就絕不輕鬆了,假如說在吳王未到之前就是威國公宋齊丘也表現出了比較配合的姿態的話,那麼李弘冀一到整個朝中的形勢就發生了變化,宋家自不必說,馮延巳高越等人已經有可明顯的傾向,而就在當日雙方在養心殿就有了一次針鋒相對,重點則在南漢之事。

按李景遂的原意此次要堅決對之用兵,以打擊對方不斷增長的欲望,尤其是在李璟病重之時,更要表現出強硬的態度以彰顯大唐的國力與軍力。但李弘冀的主張與之恰恰相反,之前的失利加上如今大唐的形勢,與之談判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或者說是拖,等到李璟清醒之後再確定具體的方略,在那之前哪怕做出一些退讓亦是無妨。

李從嘉沒有參與到這一場朝堂之爭當中,但燕王與吳王各持一詞的初衷他卻是盡可以了解,前番與南漢之戰大唐可以說是喪師失地,楚王李景達的誌大才疏已然完全暴露出來,兵力占據優勢,後勤也算得上充足,一而再再而三的連敗隻能說明他在軍事上的無能!

而倘若要再對南漢用兵,滿朝上下最為合適的人選無疑就是吳王李弘冀,即使是他也從不看清自己兄長的軍事才能,大哥在治軍方麵是很有一套的,麾下也不缺能征慣戰的戰將與精兵!假若沒有李璟的病重,李從嘉相信有吳王的率領大唐此次絕對是勝麵居大,而李景達的失敗之後亦並非沒有李弘冀的不聞不問,想想看在楚王的失敗之後他出來收拾殘局,就能贏得更大的名聲和更多人的支持。

但與眼下的金陵相比南漢之戰可以取得的收益就算不了什麼了,自己去為大唐穩固邊疆全力作戰,可到頭來卻是他人做嫁衣裳這是李弘冀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有著外臣不能結交京官的規矩吳王至少在京城這一塊的實力並不在燕王之上。而李景遂是一貫以低調示人的,但誰也不敢否認他正統繼承人身份所帶來的影響力,隻要能安定京城局勢對南漢一時的忍讓又算得了什麼?最多也就是割讓一些州郡罷了,忍一時之氣一旦大局在握那些眼前的利益都有收回的一天。

在朝堂之上李景遂暗指李弘冀此舉是有辱大唐風度,不以國事為重,可後者亦是振振有詞,此時最重的國事便是父皇的病情,其餘一切暫時不在話下。倘若將現在的李弘冀換成李從嘉,采取的策略將會是一模一樣,南漢與皇權相比實在是太輕了,劉家也不是郭威與柴榮那樣的雄主,忍一時之氣也能算得上妥善的對策之一,由此可見李弘冀在來金陵之前是做了精心的準備的,包括城外的五萬大軍!

駐紮在溧水的這五萬唐軍可是實打實的百戰精銳,對吳王李弘冀更是忠心耿耿,且來到金陵近郊此時更是師出有名,一來南線的戰事對大唐不利,李弘冀此舉可以美其名曰保衛京師重地,二來集結大軍一旦皇上下令他就可以立刻南下殺敵!即使所有人心中都明知此事是怎麼一回事但吳王終有站的住腳的理由,此處亦是相當關鍵。

當然李弘冀有所應對李景遂也不是無所準備,至少在金陵百裏範圍之內他的實力還是處在上風的,且不說金陵城內的禁軍十有八九掌握在燕王的手中,就是揚州鎮江兩處的唐軍也是強大的震懾,要知道燕王的權利是寫在詔書之中的,李璟一旦不能理事他就是名正言順的發號施令者!名正言順也是他麵對李弘冀的最大優勢,後者的五萬大軍也隻能駐紮溧水,除非吳王是鐵了心的要與燕王撕破麵皮爭權,否則絕不敢輕動,再往前一步他都會在名義上處在不利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