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麵,草鹿一本正興奮的大叫:“再加一把勁!”忽然,本來厚重的成為他們進攻阻礙的棉被工事被掀開十幾處,他才本能的覺得不好,爆豆般的槍聲響了起來。
雙方士兵之前等於隔著一層棉被工事對射,棉被工事一被揭開,突擊隊這邊還好,畢竟大家都有了準備,鬼子那邊,不少人看到突然出現在麵前的充滿殺氣的陌生麵孔,正眨巴著眼睛,槍聲中,他們哀嚎著成片的倒下了。
對於突擊隊的反擊,日軍顯然並無防備。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日軍十之七八使用的是三八大蓋,打一槍需要拉一次槍栓,打五之後還要重新填裝彈夾。
突擊隊不一樣,突擊隊幾乎清一色的花機槍,如果采取三點射的話,足夠他們用上三分鍾甚至更長時間。
肖戰歌犯了個錯誤,下達反擊命令之前,他沒有特意交代戰士們應該采取慢點射的方式殺敵。慢點射的話,就不至於將一匣子子彈全部打在幾個甚至一個鬼子身上的現象。之所以是“錯誤”,因為從後麵的戰況來看,這並沒有關係到大局走向。
戰爭是殘酷的。燧槍時代尤甚,受燧槍射程和裝彈度的影響,曾經在歐洲和美國,都出現過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即雙方士兵排成排,彼此靠近,抵達射程之後再開槍。突擊隊吹響反擊號角之初,他們和日軍的對射,好似複古,又回到了排隊槍斃的時代。
排隊槍斃時代,決定勝負走向的,不是誰的燧槍更先進,也不是哪邊的士兵力氣更大,個頭更高。比得是哪邊的隊伍更有紀律,更不怕死。
一個叫鳩野村生的日軍隨軍記者拍下了突擊隊和日軍進行排隊槍斃的照片。這些照片在若幹年後被鳩野村生獻給了中國的軍事博物館。當這些照片被展出的時候,肖戰歌已經七十餘,據肖戰歌的孫子講,肖戰歌在參觀這些照片的時候,在其中一張照片前久久不願離去,直到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上前告知他要閉館了——
這張上麵有幾十個人持槍互射的照片,肖戰歌並不在雙方對陣的第一列,他的前方,是一個叫孫二全的士兵。“乖孫,看到這個大眼睛的戰士沒有?他叫孫二全,是你爺爺的救命恩人!”肖戰歌離開之前,對他的孫子。
肖戰歌衝出去的時候,孫二全就在他身邊。肖戰歌平端著槍,有規律的扣動扳機,在他前麵,鬼子們慘叫著倒地。短短幾秒鍾,肖戰歌就射殺了最少五個鬼子。然而,鬼子此時呈密集陣型,所以,他雖然先製人打死了五個鬼子,卻也將自己暴露在了其它鬼子麵前。
一個鬼子軍曹認出了他,立刻用日語喊:“他是肖戰歌!幹掉他!”
附近鬼子聽到,登時撇開麵前的突擊隊隊員不顧,冒著被射殺的危險調轉槍口朝向肖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