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十四章:七殺(1 / 2)

大業十二年七月末,張金稱在巨鹿城外聚眾死命攻城,城內更是一日三驚,大小官吏無不擔憂城破身亡。故而縣令方橋方俊山嚴令城內百姓無論貴賤都需出力,窮者出人守城,富者捐獻錢糧兵甲,再加上去年(大業十一年)張金稱屠清河城之事猶自曆曆在目,故而短時間內倒是城中人心尚齊,守衛得力使得巨鹿城死死擋住了張金稱義軍的進攻。

張金稱久攻不下,心氣浮躁之下每日殺人不知,有時連自家兄弟也免不了遭受暴打。

這一日張金波又帶兵攻城失敗無意間惹怒了張金稱,眼看就要被馬鞭抽到身上,連忙高叫道:大哥,俺有辦法啦。

劈啪一聲,馬鞭從耳旁劃過,張金稱意外道:三弟想到了什麼法子?他氣呼呼地牛眼等的老大,顯然不準備輕易放過張金波這個便宜堂弟。

“俺聽說自古皇帝打仗都要弄個什麼勞子的檄文,咱何不也找人弄一個?說不定會有效果。”張金波急切間就病急亂投醫,說了個餿主意。

“行呐,會動腦子了。這事兒就交給你去辦,弄個帶勁兒的聲勢來,否則的話咱可要發怒了。”張金稱咧著大嘴,轉身離去時道:今天收兵了,還不快去。於是積年悍匪張金波隻得心急火燎地區捉人來撰寫重新宣傳檄文。

這一找倒是生拚硬湊抓了十二三個粗通文墨之人,可作出來的文章就不令土匪們滿意啦,要麼不夠狠辣,要麼不夠文雅上不得台麵,知道連殺了九人,到第十個倒黴蛋兒才有了一段差強人意的布告。

這個撰寫者喚做範大成,年級四十出頭,乃是大有根底者中過隋文帝是的科舉秀才,可惜遭到門閥打壓隻得早早辭官以給人教書為生,乃是一個有著二十幾年經驗的教書先生。他在刀兵脅迫之下做了這麼一首七殺歌謠:

開皇盛世澤世人,世人猶說隋不仁。不知門閥遍天下,苦盡黔首奉王臣。人之生來分九品,貴人生來天恩眷。人之貴賤天注定,黔首之窮甴天厭。忽有男兒一聲嘯,帝星飄搖熒惑高。男兒生來當殺人,殺得千萬世稱雄。稱雄殺出不朽業,千秋盡在殺伐中。

我生不為太平來,亂世揮刀號英雄。門閥隋官都如狗,總是刀下下酒菜。傳令麾下眾弟兄,破城不須封刀口。天賜王臣以牧人,王臣為惡無報天!巨鹿城下傳此歌,殺盡高門方罷手!

殺!殺!殺!殺!殺!殺!殺!

開皇盛世指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曆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他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變革,使得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乃是史書上少有的盛世之一。

(人之生來分九品是指九品中正製,九品中正製是起源自曹魏晉時期的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製度,又名九品官人法。九品乃是分為九個等級,作為政府選用官吏的依據。中正之有名望的推薦官,人才的等級由他們評定。最初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采納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製定。這一製度創始於曹魏,發展成熟於兩晉,使得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麵。數百年來形成了門閥世家天生貴胄,黔首百姓向來貧賤的局麵。)

九品中正製實行中共分為四個步驟:

一,在各郡、各州設置中正,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

二,中正評議人物,其標準有三:家世(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先對人物的道德、才能隻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再根據家世、才德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複核批準,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為“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為“濁官”,升遷也慢,受人輕視。

四,評議人物按照例三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七月二十五日,劉遠等一行六人會同張金稱的使者趕到了巨鹿城外,此時經過張金稱麾下將士的傳頌七殺歌已經傳遍四野。劉遠剛到巨鹿縣地麵就聽聞了此首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