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話題
作者:李雲路 劉歡 查文曄
中國在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期間的經濟發展備受海內外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作為率先複蘇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50%的貢獻。更因為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國,其經濟發展的每一個步驟、每一次調整都將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
人們注意到,《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建議)中,第一部分就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並強調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而西方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認識,正如中國經濟發展所麵臨的外部環境一樣,懷著複雜的情緒。
諸如中國的經濟轉型是否將陷入“30年發展魔咒”?中國的經濟總量是否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中國取消外企的“超國民待遇”是否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改變?中國大量的海外采購是否對國內外企不公平……都成為西方媒體猜測的對象。
有關“十二五”的對外經濟報道要正確把握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定位,客觀準確地報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積極解釋疑惑,及時消除“噪音”,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因此,我們要回答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中國的經濟轉型是否將陷入“30年發展魔咒”?
根據國際經驗,但凡經濟轉型的國家,都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經濟增長劇烈減速的現象,產生了一些新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陣痛”。
目前,擺在中國經濟麵前的問題是,中國是否會經曆如日本等亞洲四小龍國家都經曆過的“30年魔咒”。中國在2008年遇到了二戰以後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會不會重蹈這些國家的覆轍?
對此,對外經濟報道中,要使海外讀者明白,麵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已進入隻有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階段,擴大內需,特別是刺激消費已勢在必行。而這一轉變,將為世界提供一個“中國大市場”,無疑也是有利於世界經濟發展的。
筆者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采訪得知,當前中國正以曆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曆史上最多的人口,擔負著曆史上最空前的資源消耗和經濟活動,麵臨著曆史上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挑戰。這要求中國必須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外需疲軟和不穩定性暴露無遺,貿易保護主義也愈演愈烈,而且美國等主要貿易夥伴正在進行的經濟模式轉變也進一步限製了中國出口增長的潛力。
至於中國為何不會陷入經濟轉型中增速驟降的“曆史魔咒”,對外報道要給海外讀者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通過采訪權威專家學者,我們發現,市場規模在當代經濟發展格局中的支撐地位非常重要。日本等東亞經濟體在高速增長後進入了緩慢發展階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都缺乏國內大市場。而中國卻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前30年主要依賴國際市場推動經濟起飛之後,未來的二三十年裏,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中國大市場”不僅將給世界經濟帶來諸多利好,也將支撐中國擺脫“曆史魔咒”。
二、中國經濟總量是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一些海內外研究機構近期熱衷於預測,中國的經濟總量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趕超”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美國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薩博拉曼尼亞甚至表示,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據胡鞍鋼的計算,按照市場彙率法計算,考慮到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和人民幣升值和美元貶值三大因素,到2020年之前中國GDP占世界總量比重將接近1/5,超過美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也表示,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目前的GDP大約是美國的三分之二;如果按照市場彙率計算,中國目前的GDP大約是美國的三分之一。依照前者,中國的經濟總量有可能在七八年內超過美國,而依照後者,美國被中國趕超的時間將是20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