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絮絮叨叨的說完這些話之後,杜荷領著家人向李世民表達了感激之情,看著杜荷和自己女兒長樂公主一身孝服,李世民又不禁悲從中來,緩緩說道:“你父親輔佐朕一生,朕親自撰寫碑文,以示紀念,墓地就選在九嵕山,葬在朕的身邊吧。”
杜荷行了一禮說道:“微臣多謝陛下。”
李世民說完這番話之後,就命太子李治著手準備杜如晦的喪失,一應具事均由禮部主持,喪事一連舉辦了七天七夜,杜荷的好朋友,玄奘大師也帶領著五六十個大小和尚日夜不停的給杜如晦念經超度,李淳風自然也是早早的就來了,作為一個純碎的道士,李淳風雖說和玄奘所念的經文不一樣,但是李淳風依舊按照道家的方式,守候在杜如晦的靈堂前,做著一些杜荷看不懂的事情,一會兒又是桃木劍的,一會又是拋灑符咒的,杜荷看的是眼花繚亂。
這幾天裏,秦懷玉,程處默,魏書玉,尉遲寶林和寶慶,李恪等等這些好兄弟,一直待在杜府陪伴著杜荷,到今天為止杜如晦就要下葬了,一大清晨,陽光微微露出那麼一點的時候,杜府裏已經是人山人海,下人們首先舉著白幡,白鶴等等向著崇業街走去,杜荷親自準備的樂隊們也緊跟著坐在了敞篷的馬車上,一曲後世的葬禮,讓人們感覺到從未有過的悲哀。
杜荷清楚的記得,小的時候,包括現在,隻要是死了人村裏都會放那種哀樂,這首哀樂在後世大江南北都是每個人去世後,必放的哀樂,古箏,琵琶,嗩呐這種新近製作出來的樂器,也被杜荷創造了出來,當嗩呐的聲音從杜荷的嘴裏釋放出來的時候,人們專注的傾聽著,杜荷傳出來的聲音,盡是悲哀,盡是痛苦。
人們都靜悄悄的矗立在街道兩旁,以沉默悲痛的方式祭奠著這位開國功臣,房謀杜斷的事情不止是在朝廷中有威望,在百姓們的心中也是口口相傳,人們大多都感念這位文臣給大唐帶來的繁榮,也感念他所帶來的的貞觀之治,當然這些都是以後人們才明白的事情。
杜如晦的靈柩從長安出發,一直走到九嵕山腳底下,墓葬已經建造好了,按照李世民的吩咐,葬禮按照司空的標準進行,在宣讀完李世民給杜如晦撰寫的墓誌銘之後,眾人手忙腳亂的將杜如晦的靈柩抬往了墓地,漫天飄揚的冥幣,在空中飛舞,杜荷看著墓口被封住的那一刻,這才難以接受的感覺到自己的父親,終於離自己而去了,刹那間,胸口就像是被什麼堵住了一樣,扯開嗓子,放聲大哭起來,這一哭,瞬間所有人都跟著大哭起來,現場頓時陷入了一種悲傷的氛圍中。
時間匆匆如流水,結果時辰過後,送葬隊伍的人馬都返回了長安,就剩下杜荷,身後的秦懷玉,程處默,尉遲寶林,寶慶,長孫衝,魏書玉,老二,徐大壯等人陪伴著杜荷,杜荷緩緩的將一碗酒水灑在了墳前,斷斷續續的說道:“父親,你安心上路吧,從今以後兒子我一定會謹記父親的教誨,不忘初心,忠君愛國,守護好我們杜家。”
這番話說完之後,杜荷當即與自己的兄弟們趁著夜色,向著長安城進發,這個時辰估計就算是走到長安城,估計城門也會關了,因此,眾人便在長安城外的客棧裏休息了一晚,準備第二天進城。
如今杜府就剩下母親崔氏,為了方便照顧,杜荷和大哥杜溝商議一番後,便將母親崔氏接到了自己的侯府,以來也是方便照顧,二來也是略盡孝心,贍養老人是大唐的傳統美德。
貞觀十九年裏,是一個讓人悲痛的一年,在這一年裏,大唐那些開國功臣們先後去世,二月杜如晦去世,五月房玄齡因病去世,緊接著孔穎達不慎摔倒離別人世,整個大唐在這一年裏陷入了悲痛之中,李世民自然是悲傷欲絕,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們,先後去世,怎能不讓他趕到悲傷呢?
貞觀十九年裏,最後一個月,杜荷的母親崔氏也禁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撒手歸西,杜荷自然是悲傷欲絕,此處不再多言,這一年裏,杜荷先後送走了自己的父親,又送走了自己的母親,這一年對於杜荷來說當真是他來到大唐年間最痛苦的一年。
時間緩緩的進入到了貞觀二十年,春節過後幾天,杜荷便領到了尚書省頒發的聖旨,不過就是前往渤海而已,自從杜荷接受渤海王這一封號之後,李世民並沒有當即將杜荷發往渤海那種苦寒之地,而是讓他繼續在長安待了整了一年的時間,這對於杜荷來說已經是無上榮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