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木炭汽車的資料(信息來自互聯網)(3 / 3)

陳誠在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時,曾派省政府委員朱代傑組織了一個經濟建設參觀訪問團。到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廣西、貴州等省市參觀訪問,曆時三個月,一直都是乘坐木炭汽車,從未發生故障。朱代傑回湖北後,在省府擴大會議上,著重談到各省市有關部門和人士無不稱讚木炭汽車在戰時交通運輸方麵發揮的重大作用,認為是湖北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成就。1939年,陳誠還把蔣介石請來,同許多高級將領一起參觀了木炭汽車,大家一致稱讚木炭汽車十分成功,使公路運輸沒有受到汽油缺乏的影響。

但是,戰時的作用是暫時的,由汽油車改裝的木炭車,木炭爐拖在汽車後背,體積龐大,一次需填裝木炭200斤。駕駛室內裝有一個連接炭爐的鼓風機,木炭點火後通過鼓風機把爐子燒旺,使爐內木炭燒至80%才能產生啟動汽車所需的煤氣。木炭產生的煤氣,通過兩個存氣筒儲存、濾清後輸入化油器點火。

建國初期,為了克服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封鎖禁運,1951年,廣東汽車修配廠還大量製造了木炭汽化爐,以炭代油,保證了正常的運輸,建國初期運輸企業的老職工,對木炭車懷有深深的感情。開過木炭車的老司機,講述了早期運輸職工創業的艱辛和為運輸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建國初期,我們地區運輸企業的十幾部汽車中,70%以上的車輛為木炭車。這種車燃燒係統的結構為:木炭爐、瓦斯管、粗濾器、細濾器、混合器(化油器)等。其木炭爐與現今用的爐子的區別在於沒有煙道,並且爐子上端設有水管,由開關控製水量,以掌握爐內木炭燃燒程度。其啟動過程為:當爐堂內的木炭(木柴或煤炭)點燃後,迅速封閉爐蓋,造成爐內缺氧,使燃料處於半燃燒狀態,從而產生一氧化碳(俗稱煤氣),一氧化碳經過瓦斯管、粗細濾器過濾後,到達混合器,與外界進入的空氣混合後,便形成可燃氣體,然後進入氣缸,通過電火花點燃爆發而產生動力功能,驅動汽車運行。

基本性能

木炭車比燒汽油要費事的多。發車前助手要提前點爐,一般從點爐到啟動需40-50分鍾。行駛中,還要添料、捅爐、掌握木炭燃燒程度,司機和助手每天工作相當辛苦。木炭車行駛速度慢,載重能力差,主要承擔客運。當時,由市區發往百多公裏以外鄰縣的班線,每天隻能行使一個單程。由於車輛老舊,汽車中途拋錨現象時常發生。特別是遇上坡路段,汽車經常熄火,需旅客幫助推車。有時木炭燒完,還要發動旅客下車揀柴禾、樹枝充做燃料。

木炭所含的黑色素成分不亞於煤,一趟車回來,司機成了黑人,著實令人討厭。另外還有點火發動緩慢,動力不足等缺點在中國內地,木炭汽車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被淘汰。但其作為早期運輸職工艱苦創業的標誌,卻將永久留在人們的記憶裏。

相關事件

抗戰期間美軍援華,在成都附近修建了好幾個軍用飛機場,那時在成都市區也就能見到美軍。記得當時看見過美軍的軍用卡車,因其有十個輪子(車頭下麵左右各一個,車廂後部下麵左右各兩組雙輪),所以我們稱其為“十輪卡”。這在當時是非常“提勁”的車子了,所以每當有這種卡車出現時,都會引得娃娃些追逐。我印象最深的是卡車駕駛室中的指路標。那時不用燈光指示汽車拐彎,而是在駕駛室內靠近擋風玻璃的正中有一個用手操作的指示標,呈箭頭形,箭頭呈紅色,箭尾呈綠色。當箭頭朝上時,表示車子要直行;箭頭朝下,則表示要掉頭;箭頭朝左或朝右當然表示要左拐或右拐。當汽車接近路口時,司機就用右手扳動指路標以指明行駛方向。

抗戰期間汽油奇缺,人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將燒汽油的汽車改造成了靠燒木炭來提供動力的汽車。盡管這種車開起來十分緩慢,又容易拋錨,但總可以解決無油之苦。我曾經在成都的街上見過這種舉世無雙的木炭汽車,因為年紀小,印象不深,但有一點卻記憶深刻,那就是在駕駛室的右後方,即車廂的右前方有一個很大的金屬筒,那就是裝木炭的容器。隻記得這種車開起來慢吞吞的,而且煙味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