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1章 大雜燴(番外篇)(1 / 2)

中華文化、民俗受儒、釋、道的影響頗深。相信靈魂能獨立於身體之外的思想,即使文化極低的民族亦早已存有這種思想,從古希臘、埃及、印度至中國都不例外,民間普遍存有人死變鬼的觀念。

民間對鬼的信仰,古代的尚書、詩經、左傳等不少提到關於鬼神的記載。民間也傳說縊死和溺死者不得超生,除非他們找到替身。這種迷信的傳說,究竟是否可靠?

老子提倡歸真返樸,回歸自然,反對假仁假義,他也想打破迷信:「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他主張無為而為。

儒家亦論鬼神,但骨子裏是反對迷信。「子路問鬼神?」(論語先進第十一)子曰:「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不重視人死後如何,不注重事鬼,乃注重事人,他看重現實的世界德行。儒家思想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本。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乃重「仁、義、禮、智、信」。以現實倫理道德為重。樊遲問怎麼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去做人所應當做的事,至於不可知的鬼神,應該敬重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表示孔子相信有鬼神,同時有懼怕的心理,而產生敬而遠之。

儒家思想雖反對迷信,而不反對祭祀,為什麼?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字表明態度與宗教心理,目的如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用意在於倫理宗教教育。

道教影響民間信仰思想頗深。道藏雲笈七簽言人有三魂七魄。而道教相信人死後變鬼。「道藏大玄部裏的三屍中經『人祿命令人速死,死後魂升於天,魄入與地,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

四時八節企其祭祀,祭祀不精即為禍患,萬病競作,伐人性命。』這也是民間所以怕鬼的原因,而不斷給予祭祀,怕這些鬼出來攘擾人間。

人死魄留在墓中,因此墓地風水好壞有極大的關係;魂則上升。此升天一般民間則認為下陰間十殿閻羅之審判。」

佛教的輪回思想影響頗大,嚴格的說「六道輪回說」(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鬼隻是六道中的一道。

中國人民間的信仰,認為「人死靈魂便進入『中陰』或『中有』,變成很小細身 ,潛在陰內(黑暗中)不顯露於陽處,等待進入輪回。

此『中有』期過了以後如投入鬼道才為正式的鬼,這種觀念影響民間認為人死亡並不立刻知道,必須等到七天後亡靈自己才曉得,因此必須做旬,在中陰身鬼期間,亡靈飄蕩於空中行蹤無定,常常向活人作怪,所以在這段期間要善待亡靈。

除祭祀與哀哭之外,第七旬必須為亡靈作功德,超渡亡靈至極樂世界去。為此必須延請僧尼為這些東遊西蕩的鬼魂祭祀超渡,免得他們加害人,並使他們早日投生較好之處。」

照聖經的教導,人死了身體與靈魂是到兩個不同的地方,身體被埋在土裏,約伯記:「我知道要使我臨到死地,到那為眾生所定的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