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與成功

名師講壇

作者:楊瀾

這是個人人崇拜成功的時代,但登上頂峰的人畢竟鳳毛麟角。對成功,我們的定義很狹窄,往往感覺付出太多,收獲卻太少。

歌德曾說過:“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沒想到成長。”成功其實是向某個目標前進的過程,是在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成功在人生當中隻有一兩個點,它是外在,由別人去評論。而成長是個持續的過程,是內在,在內心愉悅存在。說起成功,每個人都擔心失去;而成長是自己的,雖緩慢成長,但充滿自信。

成功都是困境的開始,人要想著怎樣度過困境。人要想著做獨特的自己,就不太容易受傷。臉皮要厚點。有時候,人並不喜歡自己工作的環境,環境給人相當大的壓迫感。這時候,你一方麵要尋求突破,另一方麵,你心裏要清楚你要什麼。

我曾對1998年度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作過訪談。崔琦出生在河南農村,10歲前從沒讀過書,就在家裏放羊、養豬。10歲的時候他姐姐得到了一個在教會學校讀書的機會,就想讓弟弟去讀書,而他父親對獨子遠行不大願意,因為男孩大了可以幫忙幹農活,但他媽媽卻非常堅定地要送兒子去讀書。這一走成了他與父母的永別,父母在後來的大饑荒裏都活活餓死了。

我當時聽完故事,問崔教授,如果那個時候媽媽沒有送你出去讀書,你如今會怎樣?其實在我內心以為他會講教育改變命運,會講感謝媽媽的話語。但是崔教授卻說:“我寧願當時媽媽沒有送我出來。農村家裏有一個兒子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當時留在農村,或許我一直不識字,但我父母或許不至於餓死。”這番話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

獲諾貝爾獎在很多人眼裏是很大的成功。可是在崔教授眼裏人生有些東西更可貴。在采訪當中,我曾收到一張方丈的名片,上麵特別標注享受副局級待遇。人啊,對成功過於迷信,對成功的認識過於狹窄,會活得很辛苦。

很多人問我,楊瀾,你為什麼能采訪各國總統等大人物,我就不能呢?

其實,你要相信積累,首先你要讓你的報道稍微有點不同。就那麼一點不同,或許後麵的情形就不一樣了。我剛開始工作時,是約一個證監會主席,當時也是托了很多人才約到的,還要出場費,心裏很鬱悶。做了三四年後,節目做得好,底氣足了,別人爭相來上我的節目。

我不管什麼采訪,所有功課都自己來消化,你要相信積累的力量。還有就是誠意、善意的力量。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善意地對待別人,善意友善就像空氣一樣是會流通的,到時會有正麵的能量還給你,你的價值就會得到體現。人要學會自己成長,把成長作為人生目標去完成,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我曾說過“成功要趁早”這句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找任何機會。不要害怕表達自己,年輕的時候,要有自己的觀點,要有勇氣去表達自己。

很多記者在采訪我時往往會說,楊瀾你很有心機呀,在中央電視台最輝煌的時候選擇去讀書,後來又到鳳凰衛視……這一切都是你安排好的嗎?我說沒有啊,我哪有什麼心機呀?當時我在中央電視台是一名當紅的主持人,大型的活動都由我去主持。可是一件小事,卻讓我感到我身處的環境極其不安全。有一年春節晚會,共有6名主持,多遍彩排後,有一位主持的大姐,導演組突然決定不用她了,但沒有人去通知她。那一天,那位大姐黯然神傷地走了。我當時坐在一旁,那一刻我似乎看到自己的未來就是這樣。我當時心想,今天如果沒有機遇和環境的平台,有多少成功算是你努力的結果?選擇離開是因為恐懼,因為命運不在自己的掌握中。從那一刻起,我就覺得自己首先得站穩腳跟,不要沉迷在鮮花和掌聲中,去尋找成長,去讀書。我的一些成長並不是精心安排,隻是跟隨心裏最真切的聲音。年輕的時候不去搏一搏,什麼時候還有機會?

(選自《寫作》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