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橄欖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新思維(1 / 3)

“橄欖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新思維

管理創新

作者:李茗茗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實現了曆史性的變革,在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使地區間、階層間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凸顯。為構建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收入分配結構,“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因此,不斷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農民收入分配問題是構建“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的關鍵,進而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製和收入穩定增長機製,推行建立第三次分配體係,對於我國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橄欖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從古典經濟學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從亞當·斯密到大衛·李嘉圖,到馬克思,再到當今的主流經濟學家,都高度重視和關注財富的分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不僅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關注點,而且也重在反映現實經濟生活中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關係。

一、 對我國收入分配格局以往研究的整合

現階段對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研究多集中於對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的探討。總結已有研究表明,對當前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的界定學術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

1. 由“紡錘型”逐漸向“金字塔型”過渡。葛成,劉震(2010)根據中國社科院中國收入分配課題組在1988年、1995年以及2002年開展的三次全國範圍城鎮住戶抽樣調查數據(CHIPS數據)為基礎,對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結構變化進行了測算。測算數據顯示,1988年我國收入分配結構中,最高與最低收入人數都較少,呈現出比較標準的“紡錘型”結構。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改革開放初期的“紡錘”型逐漸向“金字塔”型過渡。

2. “洋蔥頭型”結構。市場經濟日臻完善的情況下,市場要素與財富分配之間關聯也就日趨密切,並成為決定收入分配格局結構的主流條件,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分化的重要因素,進而引發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周建國(2008)在對相關數據和資料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我國的收入分配結構呈現“洋蔥頭型”,且未來的發展具有有可能朝著“金字塔型”和“橄欖型”兩種方向發展。他進一步強調指出,如果社會分配結構朝著兩級分化格局演變,那麼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未來將可能由現在的洋蔥頭型轉化為金字塔型甚至出現“斷裂”的結果。

3. “倒鑽石型結構”。鍾茂初,宋樹仁,許海平(2010)采用指數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對2007年我國居民收入格局進行了實證性刻畫,以求得平均數的指數平滑預測結構。數據表明,2007年我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呈“倒鑽石型”結構。其中對2000年中國收入格局進行刻畫得出我國“收入水平——人口比重”格局是“金字塔型結構”,並初步總結了我國收入格局的基本態勢: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格局已由金字塔型結構演進為到鑽石型結構,最低收入層級的人口比重開始減少,逐步從金字塔結構向橄欖型結構過渡。

因此,在對已有研究的深入剖析與整合的基礎上,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來講,我國收入分配格局呈現的變化態勢是:實現了由1988年“紡錘型”-2000年“金字塔型”-2007年“倒鑽石型”收入格局的轉變,逐步走向“橄欖型”收入格局。

學術界對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結構的研究多重視實證性分析,而縱觀整個研究已有成果而言,缺乏對我國當前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曆史原因的分析。近幾年來我國收入分配格局大體上仍然呈現“金字塔型”結構。而在我國,之所以形成“金字塔型”分配格局是有其曆史的必然原因。

1. 由傳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在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中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農業作為一種受氣候因素影響較大的產業,其效益低下,農民平均社會勞動熟練程度低。在由傳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過程中,一小部分農民由於政策導向通過技術培訓逐步由農民轉變為工人、鄉鎮企業主;另外一小部分農民通過技術下鄉,學習先進的農業耕作方式,逐步成為高產大戶。但相對於巨大的農民人口基數而言,這些小範圍的轉變顯得微不足道。隨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一些地區逐步實現農產品產-供-銷產業鏈升級,使農民不斷增加收入;但現代農業的飛速發展,使一些文化程度低,年齡大的農民不能與其發展速度相適應,仍然延續著傳統農耕模式,從而無法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在由傳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過程中,我國目前還尚未完全實現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同步轉變,一部分流動的農民工群體也仍處於低等收入行列。

2. 民營資本帶動就業的優勢未充分發揮。我國現階段民營資本多集中於高收益性行業,一個行業的盈利水平是決定民營資本是否進入某一行業的重要選擇依據。目前,對於民營資本發揮其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作用還尚未明顯表現出來,受地域、產業結構等方麵的限製,民營經濟發展仍相對滯後,尤其是民營資本向縣域流動,開拓廣大農村市場方麵還顯得後勁不足。民營資本在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過程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民營資本在參與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使部分農民增收千元左右。但總體而言,民營資本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的拉動作用不甚明顯。仍需加大對民營資本的鼓勵和支持力度,通過民營資本的縣域流動,提高農民的就業率,既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互利雙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