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單刀赴會(2 / 2)

九月,日偽華北輪船公司的“北平號”在贛榆縣東北近海擱淺,我軍發現後立即出動將其包圍,活捉日、偽軍四十七名。

十一月,為策應北沂蒙和清河區反“掃蕩”鬥爭,濱海軍區六團、二十三團主動出擊,攻克贛榆城周圍敵據點十一處,被稱為贛榆大捷。不幸的是,濱海區黨委書記符竹庭同誌,在戰鬥中犧牲了。

為了充分發動基本群眾支援抗戰,在根據地內切實開展了查租、減租工作(簡稱“查減”)。一般做法是,先訓練農會幹部,講解什麼是“二五減租”,為什麼要“二五減租”,怎樣進行“二五減租”。然後回村發動群眾展開。

莒南縣大店的經驗很有名氣,大店是個鎮,莊氏地主家庭是濱海區最大的封建堡壘,共有七十個堂號,占地遍布蘇魯兩省七個縣,擁有二千九百多家佃戶,除了殘酷進行封建盤剝外,,還勾結官府、私設公堂。

縣委派出的工作組廣泛認真調查階級情況,深入進行“誰養活誰”的教育,整頓了黨支部,也對地主交代了政策。在此基礎上,召開了本村和周圍村莊群眾及鄰縣農民代表參加的萬人減租大會。

會上鬥爭了幾個大惡霸地主,二百四十多名苦主進行了控訴。參加大會的王家莊的一位老大娘,控訴二十一年前他丈夫魏學墩因誤傷“中和堂”地主莊善昶的一隻鷹,被逼披麻戴孝出鷹殯、築鷹墳、立鷹碑,造成家破人亡的血淚史。

於是,全會場激憤萬分,數千人擁向王家莊,平了鷹墳,砸了鷹碑。這次大會推動了3個縣十多個區的“查減”,有六百一十二戶農民得到政策規定退回的租息。山東分局轉發了題為《大店查減鬥爭總結》的經驗材料。

大生產運動也取得了好成績。一矣四三年年十月一日,中央發出《關於開展根據地減租減息、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的指示》。十日,山東分局發出貫徹中央“十一指示”的決定。

這兩個文件,被稱為“雙十決定”。

為了落實這兩個決定,《大眾日報》,總結了菖南縣大山前村勞動模範鄭信發動全家支援抗戰的事跡,發表了《學習鄭信,培養更多的鄭信》的社論。

當時,山東分局的實驗縣莒南縣,很強調幹部要克服輕視勞動生產的傾問,農民要反對懶漢思想,黨支部要在生產中發揮核心作用,運用先進典型推動大生產取得很大的成績。據該縣一九四四年材料:全縣組織變工組四千三零五個,開荒四千三百畝,打井二百八十八眼,紡織合社發展到一百二十八處,有紡織小組一千三百五十多個。

這兩年,在武裝鬥爭、“查減”鬥爭和生產鬥爭取得了很大進展和成績的同時,開展了整風運動。說到山東根據地的整風,必須提到羅榮桓同誌的正確領。

一九四三年秋,朱瑞同誌調回延羅榮桓同誌任山東分局書記,全麵主持黨政軍工作。

他親自出馬,進行了整風運動。當時曾有人主張搬用康生在延安搞“搶救失足者”那一套錯誤做法。羅榮桓同誌認為,山東解互處於敵後,對敵鬥爭形勢緊張,人員分散,照搬這套做法會出問題。他提出先在濱海地區搞試點,並親自抓了試點工作。

根據試點的經驗,羅榮桓同誌向中央寫了請示報告,提出在敵後環境下不搞“搶救”,得到了中央的同意。山東根據地的整風審幹執行了正確的路線和政策,從而順利完成目標任務。

以濱海為例,在整風審幹中未開殺戒,實行隔離審查的也不到十人,既在政治思想上提高了幹部的水平,又從組織上增強了革命團結,成績很大,基本沒有後遺症。羅榮桓同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使我經常引為學習的榜樣。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山東抗日根據地(特別是比較靠近青島和海州,又是領導機關常駐的濱海根據地)一直是日偽軍進攻、蔣頑鬧磨擦的重點,但山東的人民武裝卻越戰越強,根據地越來越大,這是由於羅榮桓同誌的卓越領導起了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