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號”與南海的攪局
專欄
作者:宋曉軍
當地時間7月18日,美國海軍的第九艘瀕海戰鬥艦“小石城號”舉行了下水儀式。由於在儀式上海軍發言人強調了該型艦“符合美國海軍在環太平洋地區淺海作戰的理想目標”,於是就引起了國內正在高度關注南海問題的媒體的興趣,就此我接受了幾家媒體的采訪。采訪期間我很想敘述一下“小石城號”的“華麗轉身”,但鑒於采訪的時間關係,一直都沒有機會。
在越戰結束後美軍的改革大潮下,海軍是第一個找到方向的。當時針對日益壯大的蘇聯海軍,美國海軍通過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艦隊戰備計劃”和80年代中期的“600艘艦艇計劃”兩輪改革、建設,在落實當時海軍“在海上”的戰略目標上,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冷戰”結束後,隨著蘇聯海軍的快速“消失”,維持了近600艘艦艇的美國海軍曾一時有些不知所為(截至1991年9月30日美海軍艦艇為529艘,其中很多主力艦艇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造的)。經過3年的探討,海軍在1994年9月發表“從海上”的戰略白皮書。隨後在1995年11月,海軍作戰部長委托海軍未來技術委員會,海軍研究委員會,自然科學、數學與應用委員會和國家研究委員會四家谘詢機構,用了18個月的時間做了一份9卷本的《2000~2035年美國海軍技術》報告。事實上,從2001年開始論證的LCS艦,很多理念就出自這份報告。
美國海軍第九艘瀕海戰鬥艦“小石城號”
現在我們拋開一些複雜的技術問題,說一下LCS與“從海上”戰略的關係。簡單說,根據“從海上”戰略的要求,LCS的作戰目標就是在一些可能影響美國安全利益國家的近海維持海軍的“前沿存在”。再具體一點就是,在中國的南海、東海和波斯灣的淺海海域維持“前沿存在”,並可以執行反潛、反水雷和針對小型艦艇和小艇群的反水麵作戰任務。但隨著LCS建成並進行海試後,來自國會、政府和部分海軍專家的質疑聲就不斷,原因大致是成本超支、故障頻發和抗打擊能力差。到了2014年2月24日,國防部長哈格爾終於在2015財年的說明會上表態,將原計劃建造52艘的LCS減為32艘,並要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兩家承包商提交後續20艘艦艇的替代方案。
但此後隨著南海問題的升溫,特別是2014年12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建造的第二艘LCS-3“沃斯堡號”開始在新加坡進行長達16個月的部署嚐試後,LCS原有的一些技術、性能層麵的問題,就被戰略層麵的“存在感”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當美國媒體將“沃斯堡號”今年5月在南沙附近海域遭到中國軍艦所謂的“監視和跟蹤”大肆炒作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適時釋放出了成本降低的信號,稱建造“小石城號”時采用了投資7350萬美元的新設備,使得單艘建造成本不僅從第一艘的5.27億美元下降到了現在的3.58億美元,而且今後成本還有降低的空間。於是在7月18日,就有了海軍發言人在下水儀式上對該型艦“符合美國海軍在環太平洋地區淺海作戰的理想目標”的讚美。
最後我想說的是,LCS從備受詬病到得到“讚美”,反映了美國海軍在實施“前沿部署”這一既定戰略時,一向遵守的政治和軍事密不可分的原則。當然,頭號軍火商對此也一定十分清楚。也許當海軍做出讓“沃斯堡號”在南海進行為期16個月、“換艦員不換艦”的長期部署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高管們就十分清楚了: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海軍用LCS不是去南海準備作戰而是去“攪局”的。對於有“攪局”功能平台的首選,自然是低成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