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有兩次從亞洲至美洲的移民大浪潮。第一次發生在2萬至4萬年以前的冰河時期,亞洲人經冰凍的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然後逐漸南遷,第二次發生在6千年至12000年以前,一部分古代中國人南下越南,經菲律賓、斐濟、波利尼西亞群島到達美洲。
一般認為,中國和秘魯兩國人民的交流史應追溯到3千年以前的中國殷商時期。但是中國學者對此也提出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在美洲沒有發現使用車輪的痕跡?3000多年以前中國人已經知道使用車輪,他們移居到美洲也應該使用,可是至今沒有發現美洲的土著人使用車輪的證據。他們認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才算真正解決了中國人移居美洲的問題。
雖然還沒有找到“殷人東渡”的決定性證據,但秘魯土著文化中卻包含了不少中國文化的印跡。其中的一些巧合之處是非常驚人的。
除了相貌與諧音,文物也是證明秘魯與華夏文化相關的有力證據之一。秘魯最古老的文化是查文文化(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500年),該文化覆蓋秘魯北部山區和中部沿海地區,其文化的主要代表是遺留至今的大量石雕。
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塊長方形的名為雷蒙迪石碑。這是秘魯學者雷蒙迪在查文文化遺址的一座石廟中發現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石碑很像中國龍王廟裏的龍王碑。碑上刻有龍頭、龍麵、蛇身,腳為龍爪,雙手也是龍爪形,各持一個象征權杖的龍杖。高大的頭冠有5層,其兩側羽毛狀裝飾物均由蛇頭和蛇尾構成。
更令人吃驚的是在查文時期的文物中,竟有一塊刻有中國古代關於宇宙的大九州學說圖形的大石頭。圖中刻有橫線的4個部分為陽,指東南西北4個方向,刻有豎線的4個部分為陰,指東北、西北、東南、西南4個角度。中間部分是人類居住的地方。因為居中,故稱為中國。此說是我國戰國時期齊人鄒衍的地理學說,卻在秘魯的查文文化的文物中出現。
秘魯古代土著人更多采用穴葬,即同中國人廣泛采用的土葬方式一樣。在地上挖一個坑,把屍體放入棺木中,然後放入坑裏,坑的四周有陪葬品(陶器、珠寶、首飾、布匹等),甚至有殉葬的人(妻子、傭人、武士、侍從等)。墳墓的大小、陪葬品的數量與質量,因死者的身份地位及財富的多寡而異。
這裏是未開發的地區。河流兩邊的森林幾乎還處於自然原始狀態,鳥兒竟然敢明目張膽地驅趕闖入森林的人。蚊子對陌生人進行全麵圍剿和進攻。
人類一旦不慎掉入河中,可能遭到“食人鯧”的攻擊而丟命。“食人鯧”體型似鯽魚,下腹部偏紅色,牙齒十分鋒利,專門吃水中其他動物的肉。由於“食人鯧”是群居,對其他動物是群起而攻之,所以如果從船邊放入水裏一隻屠宰過的鴨子,在很短時間內就隻剩下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