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6世紀中期,自墨西哥向南的美洲廣大內陸地區,除巴西被葡萄牙占領外,都基本上變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這個時期,西班牙國內雖已產生資本主義關係,但封建製度未根本解體,封建勢力仍然居於支配地位;在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活動中,充當主要角色的是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教士,作為整個殖民活動最高指揮者和組織者的仍是封建王權。所以,不僅西班牙對美洲的殖民征服依靠軍事力量,而且西班牙對殖民地的統治也充滿封建色彩,這是西班牙早期殖民活動的基本特征。西班牙對美洲殖民地的統治,在政治上是其國內封建君主專製的延伸。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分為幾個總督轄區,其總督都是由西班牙國王直接任命的,在殖民地代行國王的權力,總攬行政、財政、司法和軍事等方麵大權。
而現在因為李龍的穿越導致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的殖民活動得以推遲,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目前僅僅在中美洲和南美住的海邊還有北美洲的佛羅裏達地區。至於法國的殖民地則在北美大陸的南部地區,大約是現在的美國南部,而英國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同時擁有部分的殖民地。
印第安人(Indians) 亦作Amerindian或Amerind。 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種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係。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考古學和人類學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和中國人有著一樣的體質。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為印第安人,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傳統將其劃歸東亞蒙古人種美洲支係。印第安人所說的語言一般總稱為印第安語,或者稱為美洲原住民語言。考古學和人類學專家認為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大約是在4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語言為北美洲蒙古人種印第安語。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們之所以被成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為當年哥倫布等探險者,以為他們到達的“新陸地”是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以前曾稱為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習慣在麵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印第安人經過四萬多年的文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曆史上曾建立過四個帝國,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發明過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研究的造詣也相當深,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煙草、可可等作物。由於殖民者迫害、殺戮印地安人,毀滅印地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端,白令海峽的另一端就是美洲的西北端。白令海峽的平均寬度隻有65千米,最窄處隻有35千米,其間還有2個小島(克拉特曼諾夫島和克魯遜什特恩島),兩個小島相距隻有4千米。而且白令海很淺,平均深度42米,最深處也隻有52米,隻要海麵下降40多米就可以與陸地相連。由地質學的一些研究得知,在第四紀的一些時間裏,尤其是在最後一次冰河期,世界氣候變冷,冰河來臨,海麵下降了大約130~160米,水深隻有幾十米的白令海峽便露出了海麵,因而袒露出了一座陸橋,連接起了亞洲東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為亞、美兩洲的天然通道。加之這時,時值冰河期的亞洲東北部氣候十分寒冷,冰川橫溢,而美洲內地不但沒有冰川,而且氣候溫和,食物豐富,猛獁、大象、麝牛、駝鹿、綿羊等很多動物都生活在這裏。當時以獵取猛獁、鹿類為生的亞洲東北部獵人很有可能尾隨這些動物穿過白令海峽大陸橋來到了美洲,成為美洲遠古文明的開山鼻祖。而後,由於冰川消融,海平麵上升,滾滾波濤重新淹沒了大陸橋,又隔絕了兩個大陸之間的聯係,使這些外來者成為獨立的美洲大陸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據資料記載,到15世紀末,在美國、加拿大地區約有100萬,西印度群島至少有100萬,整個美洲印第安人總數約1400萬至4000萬,共約有160種語別,1200種方言。集中居住在三大地區:一是墨西哥東南部和中美洲(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瑪雅人;二是墨西哥高原的阿茲特克人、托爾特克人、以及薩波台克人;三是南美安第斯山區(包括秘魯、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的印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