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法正助呂蒙 擒賊擒王甘寧捉曹休
春風送雨透微寒,梨花輕盈淡香漫。
悠悠遠山遮斜陽,吳中兒郎走淮南。
漣漣溪水落雲間,迢迢柳枝和風閃。
桃李芬芳抽嫩芽,曹休不慎遭大難。
這日春雨淅瀝,滋潤著城外的麥田,道路泥濘,還有少數農夫頂著小雨耕種,春雨貴如油,滋潤萬物,哺育蒼生。
法正處理完政務,收到了軍報,打開一看,法正略敢不妙,需要再次出手了。原來軍報中得到的信息是呂蒙病了,吳軍現在主要由徐盛、周泰統領,吳軍主寨被劫,形勢嚴峻。
當初吳軍北上是法正以壽春和合肥為誘餌,引誘吳國北上的,吳軍派出了精兵強將,誌在必得,一舉囊括淮河以南。如今兵力損失了四分之一左右,雖然勝多敗少,但也還不錯。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呂蒙作為主帥指揮有方,如今呂蒙病了,形勢就完全不一樣了。徐盛無法完全指揮大軍,這樣軍隊就容易遭遇不測。況且魏國那邊有王基、王昶坐鎮,有高參蔣濟,還有遠處的高人司馬懿。
如果吳軍敗亡,吳國肯定痛恨法正的爛計策,更恨蜀漢見死不救的陰險。法正不能讓蜀漢處於不仁不義的地位。法正要的結果是吳國慘勝,要吳國取下壽春合肥,損失三分之一的兵力,耗損兩年積累的糧草,同時隻能防守,無力再進攻。
法正要思索出一條對策,幫助吳軍一把,助其過穎水,屯兵壽春城東麵。有了,三十六計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他的策略是:宣傳呂蒙病了,魏軍也有許多士卒見到生病的呂蒙。魏國確認以後,定然沒有疑慮。周泰領大軍編造竹筏,要渡過穎水,進攻壽春。魏軍必定按照兵法所說的半渡而擊,派兵專候周泰領兵渡河。吳軍卻派精幹的斥候過河探清楚魏軍情況。周泰造好竹筏,竹筏悄悄給徐盛幾個,夜間徐盛領一路精兵從另外的地方,悄悄過河,從背後偷襲對麵的魏軍。待徐盛在對麵展開偷襲,殺聲震天時,周泰領兵渡河,兩麵夾擊可得大勝。震懾壽春的守軍。為後續奪取壽春做好鋪墊。
法正的這招拋磚引玉,實際就是誘敵而殲滅之,野戰打垮敵軍,而不是依靠攻城。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戰,傷不起。此地古代各地都有城堡,而竟然被北方民族掃滅了好幾次,真是蛋疼。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情況,不妨細說一下。
古代中原王朝幾次被占領甚至被吞滅的原因:
1.大多數老百姓不可避免懦弱貪生,儒家統治中原,人人向禮,不尚武勇。再加上太平之後,人人隻懂享受,不曉奮鬥。蒙古國都要滅大宋了,大宋皇帝還在鶯歌燕舞。全國隻有江州百姓組織了勉強不錯的抵擋,其他地方的百姓隻顧逃命,以為逃走就不會被蒙古兵殺死。整個中原,未有一場堅韌的阻擋。而整個中原的青壯年數量至少是蒙古兵的三十倍以上,這些青壯年都被蒙古兵嚇破了膽,沒了精氣神。蒙古兵一到,他們就投降,蒙古兵擔心騷亂,等這些人投降後再屠城。
2、決策層昏潰無能、一盤散沙,不定事,隻爭論。表現為相互指責,相互抱怨,空喊口號,不幹實事,就指望別人去幹自認為對的事,一旦事急,自己卻早逃之夭夭,心安理得,清談誤國。
蒙古滅金,這些無腦憤青隻知道與金有血海深仇,通通答應蒙古要求,並且助蒙古一臂之力,沒有絲毫軍國方略的敗家子兒成了影響決策的主力。關鍵時候,這些輿論大多都是糊塗蛋,所以不懂軍國方略的人,老實幹點實事,別瞎摻合,弄得明白人都不敢正確決策。蒙古兵渡江了,南宋還在爭吵議論,還定不下一個策略。
蒙古滅西夏時,南宋還沒有被滅的危機就是糊塗蛋。
蒙古滅金,還舉手讚成的宋人絕對是賣國賊。
蒙古滅宋,還爭論不休的人,絕對應該絕子絕孫。
後人看了,宋人至少有許多種策略保證不敗,可卻選擇了滅亡的道路。不妨列數一二。
上策,蒙古滅西夏時,派說客入金,勸金人出精兵從雁門關隱秘北進,一路快馬前進直搗蒙古草原上的各大部落,一路截斷蒙古退路。這樣的結果是,蒙古與西夏苦戰,回頭與金軍再戰,很難有勝算,且老窩被端了。這樣算下來,西夏亡國了,蒙古遭重創,金人與蒙古纏鬥在一起。南宋順勢拿下西夏留下的真空地帶,同時削弱金和蒙古,成為三國爭雄中的最強者。這是亂世出英雄之絕世英雄計。
中策,蒙古滅西夏後,宋朝與金國聯手抵擋強勢的蒙古。將全國精銳放在四川、荊州,堅壁清野,隻許守城不得出戰耗三十年,蒙古的那一代猛人逝去以後,形勢就會有變化了。金朝那邊早就做了正確的決策,精銳放在潼關一帶。這是列國爭雄之良將謀臣計。
下策,蒙古與金廝殺,宋整頓兵馬觀望,宋不能借道給蒙古。誰弱了,就幫誰,幫弱不幫強。讓兩方相互廝殺幾十年,雙方就全完了。兩虎相爭,一死一傷。這是富國興邦之穩重持守計。
再下策,借道給蒙古,待蒙古兵二分之一抵達金朝都城外,立即火速掐斷道路,與金人內外夾攻蒙古,將蒙古兵掐斷成數段。出輕騎兵殲敵,火速占領西夏。給強盛的蒙古致命一擊。這是弱者崛起之的頓悟立斷之覺醒計。
下下策,幫著蒙古滅金,然後自取滅亡。
宋朝決策層的昏潰無能,隻爭吵,不幹事,隻會抱怨別人,隻會空喊口號,隻會不切實際的發牢騷,不懂軍國方略還瞎摻合,製造無腦憤青輿論。這些人在蒙古兵攻入江南以後就四散奔逃了,留在皇帝身邊的隻有一個叫陸秀夫的人,那些無腦憤青和清高士大夫早跑的沒影了。
無腦憤青,清高士大夫導致亡國的,還充分體現在了明朝末年。
李自成都攻進北京了,明朝士大夫還在爭吵,這些士大夫好個人名聲,不顧國家危亡,隻會抱怨指責別人,不會自身為國出力。
皇太極的總結算是比較客觀的:晚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
崇禎皇帝和明朝大臣當時有很多機會可以保證自己不亡,可機會被一個一個的浪費了。
上策,精銳兵馬放在山海關和潼關這兩處,一個對外,一個對內。
挑選忠誠且智勇兼備的人統領,不能用書生,更不能用莽夫。
對內精簡官吏,保證國防的前提下最大幅度降低農民的負擔,減免賦稅,嘉獎耕戰。廣泛宣傳北方威脅,將國內矛盾轉移。人民豐衣足食是穩固根本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西北的叛軍,恩威並施 ,眾人皆可免,匪首必須殺,軟硬兼施,誰也不敢挑頭造反。
對關外的滿清政權,表麵上要以和為貴,以和為主。背地裏努力訓練士卒,打造一支精銳部隊抵擋。重金拉攏蒙古、高麗,許以土地,共同對付滿清。派高級殺手,刺殺滿清有能力的將領,要是殺了皇太極或者多爾袞就徹底挽救了大明。重金收買滿清有前途的將領,離間滿清內部關係。訓練擅長偷襲的精兵偷襲滿清的糧草囤積地,秋季去縱火燒其草場山林。也就是說,重兵穩固把手山海關,然後動用各種手段削弱滿清政權,使其不能順利發展。隻要維持三十年,時代可能就會發生轉變。
這是內修內功,外練武功的手段。武俠中,這種武功應該是降龍十八掌中的叫潛龍勿用和現龍在田。在弱勢的時候,需要隱忍奮發,表麵上的功夫一定要做到位,背地裏下苦功夫這是決定以後是否能崛起的關鍵。這是以退為進,棄車保帥之輔臣謀國之計。
中策,對叛亂的匪首堅決斬殺,其餘人可以教育後釋放。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實行先軍政治,鼓勵非政府軍事組織有組織進攻滿清,勝了有賞,敗了不罰。穩守山海關,與滿清展開全麵戰爭,勢不兩立。全麵解放關內民眾的戰鬥激情。這一招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武俠中這叫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之計。這招未必能勝,但也不一定輸掉。動員全民自願參與軍爭,一旦曆練出幾名俊傑人才,那後麵就有好戲了。這是安國拒敵,內柔外剛之良臣護國之計。
下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內用有軍國方略的人全權經略西北,有人事任免權,每三年向天子彙報一次,朝廷不得幹預,十年換一次,不得世襲,西北肯定能穩固。對外,袁崇煥能鎮住努爾哈赤,可以大用,讓其放心放手整頓山海關防務,有北麵人事任免權,每三年向天子彙報一次,朝廷不得幹預。崇禎自己放手發展國力,拖三十年下去,形勢可能就有改善了。
下下策,對內部忍造反的頭目,對外中反間計殺袁崇煥。撤了山海關的精兵至天津,渡海至山東,引滿清入關與李自成火並。北京不保,就必須得遷都南京,精兵駐守黃河以南,與滿清對峙。允許各地組織練兵抵擋滿清,在虎牢關,函穀關,潼關駐紮精兵。守住入蜀的各關卡,在荊州派良將鎮守。在南京操控全局,形成南北對峙,最終將爭奪地域放在秦淮一帶,使騎兵毫無用武之地,扭轉南北強弱對比。這是各方爭雄,亂世安身之良將綢繆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