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一戰仲達(1 / 2)

曹丕在許都,聞報法正關羽自漢中起兵二十八萬分三路出斜穀,直逼長安,又報羌王出兵十萬攻克金城,揚言要攻下長安。曹丕大驚,忙命眾將前來商議,此時曹真生病,不能正常統兵。眾人紛紛無言以對,有的說要領兵抵擋,卻說不出個退敵方略,有的說穩守便是,有的說攻守兼備。弄得曹丕一個頭兩個大,就是沒有一個可以用的人。

正在曹丕鬱悶的時候,賈詡又是一言不發了。曹丕知道賈詡有謀,一生智謀無窮,於是隻剩下這一根救命稻草了。曹丕教群臣散去,留下賈詡問道:“太尉,今日為何又是一言不發,不肯為朕分憂?”賈詡拜道:“陛下勿憂,可還記得我先前所說的一策?”曹丕道:“上次你派人實行計策,不是暴露了嗎?”賈詡笑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二次用謀,可收奇效。”曹丕大悟道:“太尉計謀真高。”賈詡道:“正麵可以遣司馬仲達領洛陽並長安兵四十萬抵禦法正,司馬懿智謀不凡,守成綽綽有餘;後麵則用反間計取漢中,出其不意。若進行順利,勝法孝直不難。”

先前,孝直在漢中,惜軍愛民,勵兵講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積糧草,預備戰筏,以為後圖。細作探知,報入許昌,魏主曹丕聞知,即召司馬懿曹真商議收川之策。懿曰:“蜀未可攻也。方今天道亢炎,蜀兵必不出;若我軍深入其地,彼守其險要,急切難下。”丕曰:“倘蜀兵再來入寇,如之奈何?”司馬懿曰:“臣已算定今番法孝直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曹真道:“臣舉一人往陳倉道口,築城守禦,萬無一失:此人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若法孝直入寇,此人足可當之。”丕大喜,問曰:“此何人也?”真奏曰:“乃太原人,姓郝,名昭,字伯道,現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丕從之,加郝昭為鎮西將軍,命守把陳倉道口,遣使持詔去訖先前司馬懿也曾上奏道:“夏侯淵有四子:長名霸,字仲權;次名威,字季權;三名惠,字椎權;四名和,字義權。霸威二人,弓馬嫻熟;惠和二人,諳隻韜略。此四人,常欲為父報仇。臣今保夏侯霸,夏侯威為左右二路副先鋒,夏侯惠,夏侯和為行軍司馬,共讚軍機,以退蜀兵。”先前曹真也曾保舉雜號將軍郝昭為鎮西將軍鎮守陳倉。再加上曹真張合王雙張既郭淮等能人,西北的防衛也甚為牢固。

於是曹丕便命司馬懿暫代西北大都督之職領四十萬兵馬抵禦法正大軍,人才任免,量人而用,皆決於司馬懿,各處兵馬皆聽調遣。又命賈詡負責後方的反間計事宜。曹丕以手詔賜司馬懿道:“愛卿到達渭水之畔,宜堅壁固守,勿與交鋒。蜀兵不得誌,必詐退誘敵,愛卿謹慎小心,不要急忙追趕。待蜀兵糧盡,必然自己返回,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亦免軍馬疲勞之苦,計莫善於此也。”司馬懿頓首受詔。即日在長安各處軍馬彙集四十萬,皆來渭水之濱下寨;又撥五萬軍馬,與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橋,令先鋒張合,夏侯霸過渭水安營;又於大營之後東原,築起一城,以防不虞。

司馬懿鄭裕眾將商議軍情,忽報張合,郭淮來見。司馬懿迎接他們入大寨,禮畢,郭淮道:“如今蜀兵出斜穀,在祁山,倘若我軍跨過渭水,在北原紮寨,接連北山,阻絕隴道,就不必擔憂了。”司馬懿道:“所言甚是。你們可以總督隴西軍馬,據北原下寨,深溝高壘,按兵不動;隻待蜀兵糧盡,方可進攻。”張合,郭淮領命,引兵前往那個北原下寨去了。

卻說孝直出了斜穀,抵達祁山,下五個大寨,按左右中前後;自斜穀至箕穀,一連又下十四個大寨分屯兵馬,以為久計。每日令人巡邏查哨。呼報張合,郭淮領隴西之兵,與北原下寨。雲長等欲領兵強攻,孝直笑道:“此乃司馬懿怕我軍取此道直逼渭水,故而阻絕隴道也。我軍遠道而來,首戰必勝,不可挫傷銳氣。若強攻,太過愚笨,傷兵損將,有傷士氣。攻城為不得已,而攻。我軍有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如今正是春季,播種時節,可令我軍與魏民相雜種田:軍一分,民二分,並不侵犯,魏民皆安心樂業。如此,時日一久,便被司馬懿視為禍患,必定約期與我大戰,到時候再破他不遲。況且,待其他路兵至,司馬懿安能保全?若是眾將急需一戰,也未嚐不可,一來可以提高士氣,二來也可以吸引司馬懿,讓他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我這大軍上。好讓其他路兵馬順利行進。”